1955年第8卷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 论文

    1  水稻生长期间土壤中铵态氮素及亚铁的变化
    黄东迈 李锡泾
    1955, 8(2):83-89.
    [摘要](1720) [HTML](0) [PDF 2.41 M](2735)
    摘要:
    水稻土在我国耕地面积中分布至广,由于它是在长期灌水情况下发育的,因此土壤特性与养分变化和一般旱地不同。著者曾于1954年在江苏丹阳练湖农场初步测定水稻土中铵态氮素及亚铁在水稻生长过程中的变化情况,现将所得结果整理于下,以供读者参考和指正。
    2  转化土壤中不溶性有机磷和无机磷化合物为可溶性磷酸盐的细菌——Ⅰ.细菌的分离和鉴定
    板野新夫 甘扬声
    1955, 8(2):91-95.
    [摘要](1998) [HTML](0) [PDF 2.35 M](3133)
    摘要:
    从植物营养的观点出发,转化土壤中不溶性有机磷和无机磷化合物为可溶性磷酸盐的过程具有极重大的意义,结果可以大大地提高土壤的生产力。最近,Р.А.曼吉娜(Р.А.Менкина)[1]指出:Bacillus megatherium var.phos-phaticumSerratia var.phosphaticum能矿化卵磷脂或核酸一类的有机磷化合物。
    3  水稻土特性的发展和水稻田的绿肥耕作制
    陈华癸
    1955, 8(2):97-111.
    [摘要](1559) [HTML](0) [PDF 3.22 M](2871)
    摘要:
    过渡时期农业建设对农业科学提出的要求是:建立一套先进的科学的耕作制度。这个制度必须能够不断提高土壤的肥力,这个制度要有实践基础,要有不断发展的前途,要与农业生产合作化的发展相适应,这样才能保证不断地提高农业生产,获得高额而稳定的产量。
    4  植物和土壤提取液中钙镁的微量快速分析法
    朱兆良
    1955, 8(2):113-123.
    [摘要](1628) [HTML](0) [PDF 2.94 M](3348)
    摘要:
    在植物和土壤的系统分析中,一般在测定钙、镁以前,先用NH4OH沉淀铁、铝,并同时用溴水或过硫酸铵沉淀锰,以避免这些离子的干扰。但是这种方法手续繁复,并且由于氢氧化铁铝的吸附力大,一次沉淀时容易引起钙、镁的损失。
    5  应用硫酸重铬酸钾消煮液的土壤氮素测定法
    陈家坊 方柏
    1955, 8(2):125-128.
    [摘要](1639) [HTML](0) [PDF 2.36 M](2660)
    摘要:
    1883年著名化学家开道(Kjeldahle)所发明的“开氏定氮法”几十年来虽有不少改进,但到目前止,所存在的缺点仍是消化费时,在分析土壤标本时,由于土壤的性质、氮的含量以及有机质中碳氮比例不同,所需的消化时间也因而有异。因此前人在如何加速消化和促进氧化完全这一问题上,曾经做了不少工作。
    6  正确的轮作在提高土壤肥力中的作用
    A. B. 索科洛夫
    1955, 8(2):129-138.
    [摘要](1619) [HTML](0) [PDF 3.14 M](3836)
    摘要:
    不断提高土壤肥力,是推行正确轮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合理的轮作必须同时保证能够获得品质优良的高额产量。
    7  对A.B.索科洛夫报告的发言
    B. 舒宾
    1955, 8(2):139-144.
    [摘要](1440) [HTML](0) [PDF 2.03 M](2470)
    摘要:
    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二一三月全体会议“关于进一步增加我国榖物生产和开垦生荒、熟荒地”的决议中,提出迅速实行正碓的轮作制作为提高产量的重要环节,同时会议指责了公式化的没有经营观点的应用草田农业作制的错误实践。
    8  森林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Н. П. 烈美佐夫 徐文征
    1955, 8(2):145-152.
    [摘要](2122) [HTML](0) [PDF 2.68 M](3534)
    摘要:
    森林占苏联领土面积的大半。在这大面积上的土壤形成都是由于森林植物对成土母质作用的结果,土壤的肥力即决定于森林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 文摘

    9  查坡洛什城区域黄土的胶体矿物和风成发生
    许冀泉
    1955, 8(2):153-153.
    [摘要](1516) [HTML](0) [PDF 1.09 M](2964)
    摘要:
    采取不同深度的标本,分离出其中<1微米的部分,供综合研究之用。No1.深度2.90米,电子显微镜照像表明其中有濛脱土、高岭石、多水高岭石、伊利石、石英和方解石的集合体以及铁的矿物。
    10  关于乌克兰黄土来源的新资料
    许冀泉
    1955, 8(2):153-154.
    [摘要](1614) [HTML](0) [PDF 2.23 M](2534)
    摘要:
    作者在1949—1952年间研究了乌克兰的黄土及其下面的第四纪及第四纪以前的岩石母质。用通常油浸法分析组成黄土主要部分的0.01—0.25毫米这一级的矿物。共分析了75个剖面,300个标本。
    11  氢离子、三价铝离子、钙离子和铵离子在红壤和黑土上吸附能力的比较
    许冀泉
    1955, 8(2):154-155.
    [摘要](1737) [HTML](0) [PDF 2.23 M](2649)
    摘要:
    分别用两种混合溶液淋洗红壤和阿斯坎凝膠(濛脱土),以蒸馏水洗去氯离子,然后用1.0NKCl溶液代换出交换性阳离子并定其量。
    12  论胡敏酸和胡敏酸盐与二、三氧化物相互作用产物的本性和性质
    许冀泉
    1955, 8(2):155-157.
    [摘要](1442) [HTML](0) [PDF 2.29 M](2978)
    摘要:
    取生荒地表层黑土,用酒精-笨浸提脂蜡质,和0.1NH2SO4脱钙后,用0.1NNaOH提取出胡敏酸,再重复净化而进行电滲析,所得胡敏酸的pH3.41,灰分含量为1.79%。
    13  胡敏物质与土壤矿质部分的相互作用
    许冀泉
    1955, 8(2):157-158.
    [摘要](1458) [HTML](0) [PDF 2.23 M](3550)
    摘要:
    用不同方法使胡敏物质(胡敏酸溶膠和电析至一定pH值的胡敏酸钠)与土壤等作用后用水洗去多余的,测定减少的C素,结果如下。
    14  苏联主要土类中腐殖质成分、含量和胡敏酸性质的某些规律性
    蒋国祥
    1955, 8(2):158-159.
    [摘要](1606) [HTML](0) [PDF 2.07 M](2133)
    摘要:
    作者将下列十种土壤分别进行了腐殖质的含量和成分以及胡敏酸的光学特性和絮固极限的测定,说明腐殖质的量和性质随环境而变化。
    15  哈萨克土壤中腐殖质形成的地理分布规律
    蒋国祥
    1955, 8(2):159-159.
    [摘要](1446) [HTML](0) [PDF 964.02 K](2640)
    摘要:
    作者应用И.В.邱林腐殖质系统分析法测定了哈萨克的下述七种土壤:(i)腐殖质含量中等重粘壤质黑土,(ii)腐殖质含量中等、轻度碱化重粘壤质黑土,(iii)粘壤质暗栗钙土,(iv)粘壤质轻度碱化按栗钙土,(v)粘壤质碳酸盐轻度碱化淡栗钙土,(vi)重粘壤质棕钙土,(vii)轻粘壤质灰钙土。并测定了各土壤中胡敏酸的光学特性。
    16  利用微生物形成稳固的土壤结构
    邓鸿举 郝文英
    1955, 8(2):159-160.
    [摘要](1378) [HTML](0) [PDF 2.25 M](2380)
    摘要:
    在这篇论文里,作者提出了自己在1946—1950年间藉助于微生物因素来提高土壤结构性的研究成果。根据不同农作物根系的研究,作者证明在生长着的植物根内存在着能产生原果膠酶的细菌。
    17  貓尾草根际细菌的主要类型及其在不同生长年代中各个生长发育阶段根际的细菌数量的变化
    曹正邦
    1955, 8(2):160-160.
    [摘要](1484) [HTML](0) [PDF 1.37 M](2586)
    摘要:
    作者应用Теппер氏法,利用营养培养基,研究(豸苗)尾草的根际细菌,经菌种检定后碓定有下述几个类型。
    18  研究豆科植物根系中根瘤菌的方法
    曹正邦
    1955, 8(2):160-161.
    [摘要](1581) [HTML](0) [PDF 2.05 M](2530)
    摘要:
    直接测定根瘤的数量、重量和体积均非理想的根瘤菌计数法,因为这些均与豆科植物的生长情况或收获量不成一定的关系。
    19  植物的营养和肥料的施用
    鲁如坤
    1955, 8(2):161-162.
    [摘要](1284) [HTML](0) [PDF 1.15 M](2787)
    摘要:
    李森科院士认为矿质养分必须经过微生物的改造和转化才能被植物所利用。因此,以此为根据的施肥理论就必须是首先着眼于改善微生物的营养环境上。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