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第5卷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 论文

    1  庐山区土壤的特征
    黄瑞采 戴朱恒 陈邦本 陆宝树
    1957, 5(2):117-135.
    [摘要](2837) [HTML](0) [PDF 3.47 M](3339)
    摘要:
    庐山是长江流域中部的名山,位于鄱阳湖西北面,其地理位置约为北纬29度/35分及东经116度。庐山最高峯的海拔略高于1,500米,它虽不是一座高山,但为避暑胜地,并且是不同领域的自然科学工作者所爱好的科学研究场所。朱显谟曾对庐山土壤作过研究,他着重报导了庐山主要土类的分布和形态。本文报告庐山主要土类的理化性状及其他特征的研究结果。所采取的土样皆分布于自庐山次高峯大月山(海拔约1,450米)经含鄱口,下至山之东南麓白鹿洞一線,其中仅自大月山不远所选的一个剖面在此線之外。
    2  中国亚热带地区(长江流域)土壤形成的一般特性
    舒瓦洛夫
    1957, 5(2):136-142.
    [摘要](2460) [HTML](0) [PDF 1.45 M](2767)
    摘要:
    长江流域的主要地区皆属于湿润的亚热带地区,因而决定了该区土壤的性质和特征。众所周知,亚热带土壤形成的一个极主要特性是:整个生物和化学分解作用十分强烈;它是在热、光和水分充足的条件下,以及在较长时间内较深的土层都是湿润和温暖的,并且在生物无休眠期的情况下进行的。这种对有机体生命活动有利的条件加速了上述的分解过程,一般比我们所处的温暖亚热带快二至三倍。无论是在天然生长的木本和草本植物群落地区,或者是在几乎全年种植作物的田地上,有机物和土壤中有机残余物的积累都有相应的增加。
    3  五指山之土壤
    张俊民 龚子同
    1957, 5(2):143-158.
    [摘要](2051) [HTML](0) [PDF 3.42 M](3640)
    摘要:
    五指山位于海南岛之中部偏东南,为海南岛最高山岭,拔海1,870米,以此为中心,东南有三角山、吊罗山,西北有黎母岭、金鸡岭,东部有白马、思河岭,构成了海南岛中部山区和南北的屏障。山区的土壤在很大程度上保持着原有状态,殊少破坏。因此详尽的研究本山区土壤的特性及其生成条件,无论在瞭解热带土壤的生成过程或在热带与亚热带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皆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即叙述五指山土壤的成土条件、主要土壤种类的发生学特点和土壤的垂直分布等问题的一些研究结果,并对有关问题略加讨论。
    4  黑龙江密山和虎林一带生草灰化土和潜育性草甸土区的土壤生成环境及其特性
    朱克贵 邱凤琼
    1957, 5(2):159-165.
    [摘要](1986) [HTML](0) [PDF 2.64 M](2871)
    摘要:
    密山虎林地区位于中国黑龙江省的东部,是穆陵河冲积平原的森林沼泽生草灰化土和潜育化草甸土区,这个区域的土壤发育和特性是与生成环境密切的联系着。
    5  水稻土中氧化还原过程的研究(Ⅱ)土壤与植物的相互影响
    于天仁 李松华
    1957, 5(2):166-174.
    [摘要](2138) [HTML](0) [PDF 2.80 M](3329)
    摘要:
    在第一篇报告[1]中,已研究了影响水稻土中氧化还原情况的一些條件。可以想到,在土壤中所生长的植物,也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影响土壤的氧化还原过程。植物根所分泌的有机酸及其他有机化合物,可以影响土壤中的氧化还原电位和pH值;而植物根际的大量微生物的活动产物,也可以對土壤的氧化还原情况及pH值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这方面,近几年来已累积了一些材料[2a,2b,3,4,5]。另一方面,土壤中的氧化还原情况,也必然会對植物发生多方面的影响。
    6  土壤的干湿变异与片状结构的发展
    陆景冈
    1957, 5(2):175-188.
    [摘要](1772) [HTML](0) [PDF 3.68 M](3270)
    摘要:
    片状结构是土壤结构的基本形式之一,主要出现於土壤的上部层次或表层中,其分布深度通常在表面下至数厘米处,深者一般亦不过十余厘米,少数土壤如在生草灰化土及淋溶黑土中则出现在A2层中,其深度可能较大。有片状结构的土壤,含有机质常较少;质地不一;结构性不强;地势一般低平,水分来源丰富,但又不经常积水;这種土壤植被常较稀疏或竟缺乏植被。片肤结构发育的层次,植物根株及须根都较少。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