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第5卷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 论文

    1  淮河流域土壤改良利用分区方法概要
    沈梓培
    1957, 5(3):189-194.
    [摘要](1619) [HTML](0) [PDF 2.53 M](2640)
    摘要:
    淮河流域土壤改良利用分区是淮河流域土壤调查的最后成果,目的是为流域规划提供参考资料。流域规划是水利资源和土地资源综合利用的规划。
    2  江苏省沿海地区盐渍土发生过程及盐渍特性的转化
    冷福田 赵守仁
    1957, 5(3):195-205.
    [摘要](1582) [HTML](0) [PDF 2.88 M](3759)
    摘要:
    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灌溉农业的发展,盟渍土壤的改良和利用,将成为农业生产中一项重要的工作。
    3  施用肥料对于红壤中微生物区系影响的初步分析
    曹正邦 樊庆笙
    1957, 5(3):206-214.
    [摘要](1481) [HTML](0) [PDF 2.79 M](2986)
    摘要:
    中国科学院士壤研究所于1951年秋,在江西南昌西40里甘家山建立红壤试验场。该地土壤是发育在第四纪红色粘土上的红壤,有大面积荒地,植被破坏程度严重,现仅生长白茅、蜈蚣草等禾本科矮草及零星残留的小灌木。
    4  磷矿粉施用法试验结果初步报告
    周正浩 刘同仇
    1957, 5(3):215-222.
    [摘要](1546) [HTML](0) [PDF 3.02 M](2643)
    摘要:
    近年来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已逐步提高,并且将继续不断提高,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民需要。在单位面积产量相当高的情况下,磷肥在增加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将愈来愈重要。
    5  水稻田干耕及湿耕对于土壤中氮素转化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黄东迈 张柏森
    1957, 5(3):223-233.
    [摘要](1623) [HTML](0) [PDF 2.85 M](2928)
    摘要:
    在农民栽培水稻经验中,本田耕犁一般分乾耕及濕耕两种情况,前者耕后晒垡,再灌水插秧,后者先灌水后耕地,耕作省力。二者主要区别于土壤晒垡过程之有无。
    6  土壤酸度与代换性氢、铝的关系
    凌云霄 于天仁
    1957, 5(3):234-246.
    [摘要](1817) [HTML](0) [PDF 3.00 M](2907)
    摘要:
    关于土壤的酸度本质问题,有着很多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土壤酸度是由于代换性氢离子所引起,有人认为是由于代换性铝离子所引起,有人认为是由于两种离子所共同引起。
    7  酸性土、钙质土和盐渍土指示植物的化学成分
    林厚萱 章慧麟 侯学煜
    1957, 5(3):247-270.
    [摘要](2667) [HTML](0) [PDF 3.81 M](3569)
    摘要:
    在自然界中各种植物所能适应环境条件的幅度,有大有小。就植物与土壤性质的关系来说,有些植物只能生长在酸性土上,从不见于盐渍土或钙质土上,这些植物就叫做酸性土指示植物。另一些植物只能生长在有碳酸钙反应的或合有碳酸钙胶体的土壤上,这些植物就是钙质土指示植物。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