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第5卷第4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 论文

    1  有关中国上古时代(唐、虞、夏、商、周五朝代)农业生产的土壤鉴别和土地利用法则的探讨
    邓植仪
    1957, 5(4):271-284.
    [摘要](1754) [HTML](0) [PDF 3.31 M](4239)
    摘要:
    导言回忆1935年参加在牛津召开的第三次国际土壤学大会时,我曾著文论述广东省土壤调查工作的经始和成就。在引言中介绍我国古代夏禹治平水土后,曾辨别九州的土壤,并比较其肥力而制定赋贡之法。但语焉不详,久思有机会再为整理这项古籍资料以贡献。
    2  黄河流域土壤研究 1.华北平原土壤概况和改良途径
    熊毅 席承藩
    1957, 5(4):285-291.
    [摘要](2186) [HTML](0) [PDF 2.52 M](4041)
    摘要:
    黄河以北的华北平原,地处北纬36°-40°,东经114°30'-119°间,北起燕山南麓,西止太行山东麓;东至渤海,南至黄河,略呈长方形,由西南缓缓倾向东北,总面积约十二万平方公里。
    3  水稻土中氧化还原过程的研究 (Ⅲ)氧化还原条件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于天仁 刘畹蘭
    1957, 5(4):292-304.
    [摘要](1922) [HTML](0) [PDF 3.07 M](2498)
    摘要:
    在上一工作中已经证明[1]在一定范围内,土壤的氧化还原条件对水稻生长没有显著影响,而莴苣的生长则在还原条件下严重受阻。但是在实际问题中,在很多情况下水稻的生长不良似乎与土壤的强烈还原条件有关。例如,中国山区广大面积的所谓“冷水田”、“锈水田”,即使施用大量肥料,水稻的产量仍然不高,而排水后则可显著提高产量;在水稻土中施入大量新鲜鲜肥后即行插秧时,往往发生烂秧现象,在江西臨川地区甚至登生遇一个地区的死禾现象;在广东沿海的所谓销“反酸田”中,水稻的产量低,也似乎主要由于还原性物质过多[2]
    4  溶性磷盐在红壤中的状态转化
    武玫玲 姚文华 鲁如坤
    1957, 5(4):305-316.
    [摘要](2055) [HTML](0) [PDF 2.90 M](2413)
    摘要:
    研究了溶性磷盐在红壤中的转化以及影响这种转化的因子。在试验的条件下,溶性磷盐施入红壤后,迅速向磷酸铁铝方向转化,并且温度可以加速这种转化速度。除去活性R2O3可以使磷的固定量减少至原先土壤的12-19%,而用人工方法将脱去R2O3的土壤再包上Fe2O3,则其固定量几接近于原始土壤。在试验条件下,同一种土壤在一定的pH范围内,pH似乎不至显著影响磷的存在状态。
    5  不同淋洗对于碱土的影响
    S.P.米特拉 H.谢克尔
    1957, 5(4):317-321.
    [摘要](1597) [HTML](0) [PDF 2.43 M](2097)
    摘要:
    美洲某些以雪水为给源的山溪的灌溉水中含鹽量极少,有时低于100 p.p.m。反之,有些灌溉水中含鹽量高达10,000 p.p.m。鹽分中主要的阳离子为钙。由于灌溉废水、排水及其他一些小溪流入河中,河水中的全鹽量以及钠离子、氧化物、硫酸鹽等的相对含量乃随之增加。灌溉水中阴离子及阳离子的百分组成大致如下[1].
    6  稻棉轮种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李实烨 姚承祯 冯志高
    1957, 5(4):322-330.
    [摘要](1811) [HTML](0) [PDF 2.91 M](2457)
    摘要:
    合理轮作是农业上提高地力于稳定高额产量的一种基本措施。广大农民在生产实践中,对土地的合理轮垦、轮种,已累积了相赏当丰富的经验;但是限于小农经济制度,这些优良的轮种经验不可能发展为整套的轮作制度。合作化以援,在大面积农业生产规划中,要求建立整套的合理的轮作制度,因此研究轮作问题将在今后农业案生产措施上占着迫切需要的地位。
    7  中国某些红黄壤中吸收性铵的解吸作用
    陈家坊
    1957, 5(4):331-344.
    [摘要](1757) [HTML](0) [PDF 3.09 M](2160)
    摘要:
    关于铵质土中铵的解吸作用,前人[7,10,11,16]会做了一些工作,但远较对钙的解吸作用的研究为少。在前人的工作中,除Горбунов[7]应用自然土壤进行研究以外,其他作者[10,11,18]均以粘士矿物为材料,业且加热的温度也较Горбунов为高(达600℃)在研究方法上不同的地方是:Горбунов将在不同温度加热时所释放出的NH3予以吸收而援定量,而其他作者刻测定加熟处理后样品中剩于的铵(蒸馏法)。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