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第6卷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 论文

    1  华北地区土壤水分问题——Ⅰ.土壤水的扩散机制及水在剖面中运动的限制
    冯兆林 陈玲爱
    1958, 6(1):1-24.
    [摘要](1644) [HTML](0) [PDF 3.67 M](2521)
    摘要:
    华北地区在土壤水分问题上,据我们估计,存在着五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在秋耕时期耕层的土壤水分是适宜于耕翻和耙耘的。在耕翻和耙耘的适当时,冬季土壤水分不但不丢失反而在春季开冻时剖面上部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冬季土壤水分结冻在20—50厘米,可是在解冻后随着气温的上升和干风的到来(约在2月下旬或3月上旬),土壤水分蒸发的丢失,就使有些年份的春季下种出苗遇到困难,特别是棉花、小米和玉米的下种和出苗。
    2  黄河流域土壤研究——Ⅱ.华北平原土壤的发生和演变
    熊毅 席承藩 张同亮 王遵亲 赵仲武
    1958, 6(1):25-43.
    [摘要](2218) [HTML](0) [PDF 3.75 M](4526)
    摘要:
    华北平原的土壤过去尚无系统的研究。侯光炯等[1]在河北省定期会进行土壤详测,将土壤划分为石灰性棕色土、镬土及冲积土等。
    3  格鲁吉亚和中国南部红色风化壳上土壤发育的一些问题
    C. B. 佐恩
    1958, 6(1):44-53.
    [摘要](1451) [HTML](0) [PDF 3.06 M](2565)
    摘要:
    众所周知,格鲁吉亚亚热带和中国热带的地理位置显然不同。前者位于北纬43°—42°以南;而后者从北回归线以南开始,即北纬25°以南。二地相隔的距离计达9,000公里以上。尽管地理位置的差别这样大,但是在这些地区成土过程的发育方面,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我觉得对此作比较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格鲁吉亚亚热带土壤发生的情况。
    4  黄山土壤的垂直分布和基本性质
    戴昌达 文振旺 张俊民 方文哲 毛慕永
    1958, 6(1):54-64.
    [摘要](2288) [HTML](0) [PDF 3.01 M](3457)
    摘要:
    黄山位于长江下游皖南歙县境内,约居北纬30°和东经118°,处在我国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地区,因此黄山土壤的研究,对了解长江下游的土壤类型以及论证我国华中地区的土壤水平分布与垂直分布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5  甘肃砂田改良的一种方法
    吕忠恕 陈邦瑜 田春如
    1958, 6(1):65-69.
    [摘要](1784) [HTML](0) [PDF 2.39 M](2646)
    摘要:
    甘肃省的砂田耕作制度,在战胜干旱和保证作物高额而稳定的产量方面所起的作用,作者在前一文中已加以分析[2]。近年来,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展开,砂田的面积正在日益扩大中。
    6  土壤机械分析比重计法的研究
    邓时琴 夏家淇 熊毅
    1958, 6(1):70-83.
    [摘要](1833) [HTML](0) [PDF 3.00 M](2320)
    摘要:
    目前在国内进行土壤机械分析工作,多采用此重计法,因其简而易行,也有试行速测的研究。为着工作上广大要求,我们会在比重计机械分析中进行一系列的研究,如比重计校正、比重计速测和土粒分散等方面都得了一些结果,现搜集报告以供大家的参考和讨论。

    > 会议报道

    7  1957年“盐渍土改良试验研究技术座谈会”的会议报导
    谭孝源
    1958, 6(1):84-88.
    [摘要](1379) [HTML](0) [PDF 1.33 M](2863)
    摘要:
    1957年7月22日至8月1日在北京举行了由水利部和农业部联合举行的,全国性的盐渍土改良试验研究技术座谈会。会议并有农垦部参加。参加会议的有黄河以北各省及河南、江苏等省的农林水利机关和盐渍土改良试验站,还有华北、华东及西北农业科学研究所,还有新疆、西北、山东农学院及武汉大学水利土壤改良系、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等单位。会议的筹备和安排由水利部水利科学院土壤改良研究所负责。参加会议的有67个单位正式代表117人,列席的47人,共计160余人。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