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第6卷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 论文

    1  以农业发展为目的的土壤区划的原则
    马溶之 文振旺
    1958, 6(3):157-177.
    [摘要](1635) [HTML](0) [PDF 4.07 M](3749)
    摘要:
    社会主义的农业要求生产的全面规划和合理配置,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发挥土地潜力,而迅速提高农业生产率。农业的全面发展和土地的合理利用规划虽主要取决于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但是也必须考虑农业发展的全部自然条件,其中土壤条件即为重要因素之一。在这种规划中,综合自然区划和农业区划的制定将提供国家经济部门以重要的参考和有益的科学依据。而土壤区划又是综合自然区划和农业区划的重要基础之一,因此土壤区划也应该是国家农业经济规划的组成部分。
    2  华南土壤的粘土矿物组成
    张效年 李庆达
    1958, 6(3):178-192.
    [摘要](1744) [HTML](0) [PDF 3.22 M](2602)
    摘要:
    华南热带区及亚热带区的成土作用,直到现在还有许多没有解决的问题,例如,现代生物气候条件下土壤的发育方向;红壤和黄壤的关系及其基本特性的差异;红壤中校普遍存在的鐵子、鐵盤及网状斑纹的成因等,都有不少的争论[1-8]
    3  中国热带土壤发生与分类的一些问题
    C. B. 佐恩 李庆达
    1958, 6(3):193-204.
    [摘要](1411) [HTML](0) [PDF 3.09 M](2943)
    摘要:
    关于热带地区的土壤,虽然积累有广泛的世界文献资料,但无论是在其发生方面,或是其受植被演替及其他因素影响的演变方面,都还很不清楚。原因是因为各国学者都片面地偏重于研究土壤的化学和矿物学,旨在阐明热带各种自然地理条件下成土母质的风化过程和风化阶段。
    4  土壤胶体半微量全量速测法——(氟氢酸—硝酸消化法)
    王振权 张国珠 冯秀美
    1958, 6(3):205-208.
    [摘要](1412) [HTML](0) [PDF 2.36 M](2283)
    摘要:
    土壤和土壤膠体的全量分析,一般多采用Na2CO2熔融法。但此法手续甚繁,特别是脱矽过程尤为费时。C.A.华西里耶夫曾用动物膠脱矽,但仍未能予以满意的改进。左藤三郎应用HF-H2SO4消化土壤样品,用减重法计算SiO2的含量。这样简化了操作手续,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其本身却存在有难以克服的缺点,因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硫酸盐只有在1000℃以上才能变为氧化物,特别是硫酸钙,需要在1400℃左右始能变为CaO,而要完成这样高温的灼烧是有困难的,因而,当土样中Ca、Mg、K和Na总量超过1%时,SiO2的测定,将产生较大的误差。
    5  阳离子交换量半微量速测法(BaCl2-H2SO4法)
    罗義真
    1958, 6(3):209-213.
    [摘要](1607) [HTML](0) [PDF 2.34 M](2413)
    摘要:
    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在土壤肥力及粘土矿物的研究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关于交换量的测定方法前人曾作了不少工作。
    6  对于土壤有效性磷概念的演变
    李庆达
    1958, 6(3):214-215.
    [摘要](1621) [HTML](0) [PDF 1.17 M](2752)
    摘要:
    在过去三十年的土壤学教材中,对于酸性土壤(特别是红壤)的磷素固定作用异常强调,以为可溶性磷一经施入在强酸性土壤以后,大部分以铝铁磷酸盐沉澱,不能被植物所吸收。同时许多测定土壤有效性磷的方法,在应用于施有大量过磷酸钙的红壤标本上,也得不出有正面的结果。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