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第8卷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 论文

    1  有机肥料优越性的研究(二)施用有机肥料对土壤肥力、微生物活动、作物产量的作用
    陈恩凤 刘期松 邱凤琼 李凤珍 张丽珊 周惠民 刘钧祜
    1960, 8(1):1-12.
    [摘要](1484) [HTML](0) [PDF 3.12 M](2546)
    摘要:
    1958年的农业大跃进,有力的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在土壤科学方面走向人工创造土壤肥力的新阶段,重视人的积极作用,对逐步控制自然,提高作物产量,有了新的可能。深耕施肥对人工创造土壤肥力起着巨大的作用。
    2  苜蓿对土壤改良与增产的效果
    李继云 刘冠军 陈玲爱
    1960, 8(1):13-21.
    [摘要](2517) [HTML](0) [PDF 2.72 M](2630)
    摘要:
    “种几年苜蓿,收几年好庄稼”,这句农谚概括的说明了苜蓿对土壤改良的作用。菖蓿是一种多年生的豆科植物,它是牲畜的良好饲料,同时它有发达的根系能够改良土壤。我国栽培苜蓿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到目前为止,在华北、东北与西北各省皆有苜蓿栽培,特别是西北各省栽种得尤为普遍。为了进一步研究苜蓿对土壤改良以及增产的效果,我们曾于1953-1955年在山西省苜蓿分布最多的运城地区作了一些调查研究。这些调查研究工作中有关苜蓿栽培与論作部分已在1957年8月份发表于农业学报“关于晋南的苜蓿栽培与論作”一文中,这里,再就苜蓿对士壤改良的作用与增产效果提出一些资料,以供农业生产与科学研究的参考。
    3  暗色草甸白浆土的发生学特性
    黎积祥
    1960, 8(1):22-30.
    [摘要](1674) [HTML](0) [PDF 3.07 M](2570)
    摘要:
    暗色草甸白浆土广泛分布于中国东北某些地区老阶地和山麓缓坡上,它是在寒冷湿润的森林草甸的生物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土壤剖面形态与生草灰化土相近似,故过去土壤学家错误地把它称为生草灰化土。这种土壤的形成过程是受草甸化作用和表层间歇性潜育化作用影响下形成的,根据当地农民的命名把它称之为暗色草甸白浆土。白浆层的矽酸粉末是由于表层滞水或土壤水中溶解矽酸,旱季它沿毛管水上升经过脱水作用析出,重新结晶成为无定形矽酸。土壤溶液呈微酸性反应性,盐基饱和度高,代换性镁含量多,根据伦琴射线分析、差热分析证明了这种土壤的次生粘土矿物组成以拜来石为主。所有这些土壤性质是.草甸化过程的结果,并非灰化作用所致。
    4  中国西南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土壤形成和垂直地带分布的某些规律
    C.B.佐恩
    1960, 8(1):31-38.
    [摘要](1428) [HTML](0) [PDF 2.73 M](2585)
    摘要:
    在1957年和1958年,我同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的土壤工作组在云南省西南部进行了土壤调查。这次调查的任务是:第一,研究主要的亚热带和热带土壤;第二,对研究热带雨林下土壤过程动态的基点工作予以组织上和方法上的指导。
    5  土壤氧气状况及其对生草灰化土性质的影响
    程云生 И.Π.格列钦
    1960, 8(1):39-61.
    [摘要](1665) [HTML](0) [PDF 4.36 M](3262)
    摘要:
    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及建立土壤肥力的基础上,土壤空气状况,特别是氧气状况占着极其显著的地位。正如B.И.Вернадский院士以“无气体不成土壤”这句话完全正确地表达了土壤空气和土壤之间的相互关系。1910年.В.Р.Вильямс[1]关于土壤发生学及土壤肥力学说的问题中就指出了氧气状况所占有的重要地位。他把氧气作为高等和低等植物的生活要素,以及土壤中好气和嫌气过程形成的重要条件。
    6  安徽省的白土水稻土类型
    陈清硕
    1960, 8(1):63-73.
    [摘要](1821) [HTML](0) [PDF 3.07 M](3318)
    摘要:
    安徽省历年来土壤调查报告中[1-5]都没有提到过白土的名称。直至本省安庆专区土壤普查工作开展以后,才发现有极其众多的类似白土的名称,如面浆土、白浆土、淀浆土、灰白土等等,其分布范围之广,占专区所有水稻土类型的第一位[6]。从现有资料看来,安徽省的白土不同于江苏省,因此想就白土问题予以研究討論。

    > 研究报导

    7  土壤中养分状况与小麦倒伏问题的探讨
    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丰产总结小组
    1960, 8(1):74-76.
    [摘要](1353) [HTML](0) [PDF 1.74 M](2154)
    摘要:
    小麦倒伏的主要因素,在生长前期和生长后期是不同的。据我们的了解,小麦在早期倒伏常因密度过大而引起的。而小麦在拔节至齐穗期以后的倒伏则常由于氮肥水平过高所造成。为了从数量上确定养分水平与倒伏的相关性,我们在小麦成熟期曾选择了密度大致相同的倒伏与不倒伏的田块共33块,采集了根际土壤和部分小麦第一、二节间的植株样太进行了化学分析。

    > 论文

    8  氨水、碳酸氢铵追肥肥效试验
    汪植瓊
    1960, 8(1):77-78.
    [摘要](1456) [HTML](0) [PDF 1.95 M](2240)
    摘要:
    氨水和碳酸氢铵这两种新化肥,由于其制造简单,价格便宜,适合在各地建立中小型化肥厂,来大量生产,供应农业需要,但对其肥效尚未明确,尤其在水稻田的应用,更待研究,为此1958年我们曾进行了其肥效测定,在追肥上已初步得出结果,现报告于下,以供参考和指正。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