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第8卷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 论文

    1  水稻丰产的土壤环境及其调节
    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农业丰产总结组
    1960, 8(2):79-100.
    [摘要](1623) [HTML](0) [PDF 3.84 M](2556)
    摘要:
    水稻土是我国的主要耕作土壤之一,在全国各个农业气候带和不同地形、母质及水文条件下,凡能通过人为措施以满足水稻对水分的要求,以及具有适于水稻生长发育的地区,都有水稻土的分布。而秦岭——淮河以南的亚热带和热带地区,水稻土的分布最为广阔。本文的内容主要是南方水稻土的初步研究总结。
    2  贵州省改良冷、锈、烂田的羣众经验
    吴美渌 赵乃明
    1960, 8(2):101-109.
    [摘要](1593) [HTML](0) [PDF 2.91 M](3118)
    摘要:
    人类的生产活动,对于土壤的形成作用和发展方向,对于土壤质和量的改变,都具有重大影响。就贵州的情形来说,解放前,由于滥伐森林、盲目开垦和粗放耕作的结果,使土壤肥力日趋下降,低产田的面积有增无已。
    3  黄土地区植被因素对于水土流失的影响
    朱显谟
    1960, 8(2):110-121.
    [摘要](2472) [HTML](0) [PDF 2.98 M](3096)
    摘要:
    植被永远是防止地面水土流失的积极因素,因为它一方面可以保护土壤,免受降水的直接打击,并可阻缓或消失地面径流的发生和发展,同时又可防治和消灭土壤侵蚀的发生和发展,并使它们的危害作用消失,甚至完全消灭。
    4  横断山脉的高山灰化土
    刘寿坡
    1960, 8(2):122-128.
    [摘要](2415) [HTML](0) [PDF 2.74 M](2859)
    摘要:
    康藏高原东部横断山系的高山地带的阴暗针叶林下分布着本质上与其他地区不同的土壤类型,在调查和研究了它的形成环境和形成过程之后初步命名为高山灰化土;对于它的命名及形成问题中外学者有过很大的分歧,格拉西莫夫在观察了一系列分析资料和该区有代表性的整段标本后曾命为南方型灰化土1),马溶之和黄瑞采分析了它的形成环境和性状之后会命为山地灰化土,C. B.佐恩教授在实际考察和研究了该区土壤之后认为它与灰化士原则上是不同的,实际上是一种“伪灰化”作用,并且认为滇西北同样士壤的棕褐色腐殖质铁质淀积物为埋藏的泥炭,是地质过程的产物2)
    5  中国土壤胶体研究 Ⅱ.几种土壤和粘土的颗粒分离法及其矿物组成的研究
    罗义真
    1960, 8(2):129-138.
    [摘要](2437) [HTML](0) [PDF 2.79 M](5475)
    摘要:
    土壤和粘土的分离方法对粘土矿物组成及性质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选择了三种原则上差别较大的颗粒分离方法:(1)化学分散法(碳酸钠为分散剂);(2)研磨分散法;(3)研磨与化学分散相桔合的方法。分析样品也是挑选性质差别较大的三种,即以濛脱石为主的膨润土,以云泰为主的黄土和以高岭石为主的瓷土。各种粘土用不同分离方法所得出的各极颗粒均分别研究其性质,借以阐明和比较各种分离方法的优缺点。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