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第12卷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 论文

    1  周秦两汉时代华北平原与渭河平原盐碱土的分布及利用改良
    文焕然 林景亮
    1964, 12(1):1-9.
    [摘要](1735) [HTML](0) [PDF 785.85 K](3499)
    摘要:
    近年来有关华北盐碱土的特点、分布、发生和演变规律及利用改造等方面的研究,不仅丰富了盐碱土的科学理论,同时对华北地区的农业生产也有很大的意义。为了进一步掌握华北盐碱土的发生和演变规律,不仅要加强现代盐碱土的研究;还应探究历史时期的分布情况、演变规律以及利用改良的经验与教训等。为此,我们将文献中有关周秦两汉时代华北平原与渭河平原盐碱土的分布及利用改良的资料,初步整理,以供参考,并希批抨指正。
    2  山东聊城土壤盐渍化防治的区划及措施
    王遵亲 刘有昌 黎立羣 董兆鹏
    1964, 12(1):10-22.
    [摘要](1762) [HTML](0) [PDF 3.20 M](2756)
    摘要:
    进行一个地区土壤盐渍化防治的区划,必须首先了解盐渍化的情况、原因及其形成条件,并且还要考虑当时的社会经济情况及发展农业生产的要求,防治土壤盐渍化的目的是为了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因此进行区划必须因地因时因事制宜[6]
    3  银川平原主要土壤的形成、特征及其改良利用途径
    王吉智
    1964, 12(1):23-33.
    [摘要](2323) [HTML](0) [PDF 798.56 K](2978)
    摘要:
    银川黄河冲积平原,位于贺兰山与鄂尔多斯高原之间,属荒漠草原地带。平原两侧高阶地,地下水较深,形成淡灰钙土。平原中部的近代黄河冲积平原区,地势低平,地下水位浅,多属盐化浅色草甸土,在两千多年长期淤灌耕作影响下,大部分形成淤灌浅色草甸土。平原中的低洼地,盐化重,多分布盐土,部分地区因脱盐碱化,而形成龟裂土(白殭土)。地面积水的湖泊地区,形成沼泽土(湖土)。现将这些土壤的形成、特征与改良利用途径分論如后。
    4  松嫩平原地下水和土壤的近代积盐过程
    李昌华
    1964, 12(1):34-42.
    [摘要](1559) [HTML](0) [PDF 666.60 K](2891)
    摘要:
    松嫩平原是东北大平原的一部分,位于黑辽分水岭以北,大兴安岭以东,小兴安岭以南和沈哈铁路以西,为我国重要农牧业基地之一。松嫩平原中盐清土的面积很大,大多与草甸土成复区分布,当地拿众称为“碱沟”或“碱甸子”。很久以前,许多人就开始研究这里的盐分来源,但目前尚无肯定结果。关于地下水和土壤的积盐过程的资料,对于这个地区盐渍土的改良,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仍根据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討分析,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5  赣中丘陵地区红壤及红壤性水稻土的胶结物质及其与土壤结构形成的关系
    姚贤良 于德芬
    1964, 12(1):43-54.
    [摘要](1464) [HTML](0) [PDF 3.00 M](3204)
    摘要:
    提高赣中杠壤的肥力水平除供抬必需的养分外,结构性的改善亦很重要[1]。土壤结构性宜接或间接地影响肥力水平,而自然胶结物质又是形成良好土壤结构的重要因案。本文着重研究红壤中的胶结物质及其与土壤结构形成的关系。
    6  第四纪红土发育的水稻土微团聚体特性的初步研究
    何羣 陈家坊
    1964, 12(1):55-62.
    [摘要](1767) [HTML](0) [PDF 614.04 K](2941)
    摘要:
    赣中丘陵地区广泛分布着由第四纪红土发育的水稻土,它是重要的产粮地区,也是低产田分布较广的地区。提高低产的红壤性水稻土的肥力,一向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各有关单位做了不少的研究。关于红壤性水稻土的结构特性及胶结物质等曾有研究[1,9],但对结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的微团聚体的特性及其与农业措施的关系,研究较少。土壤微团聚体质和量的研究,可分别土壤肥力的高低,也可阐明輪作、耕作和施肥等措施在培肥中的作用。作者[4,6]曾进行中性水稻土有机矿质复合体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拟就红壤性水稻土中微团聚体1)的特性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作一初步了解,为进一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提供线索。
    7  苏南地区水稻土的发生演化
    徐琪
    1964, 12(1):64-73.
    [摘要](1561) [HTML](0) [PDF 2.98 M](2789)
    摘要:
    苏南系江苏省南部的泛称,包括江苏省的苏州、镇江两专区及上海市,共计土地面积三千九百余万亩,其中耕地占70%左右,其余为山地,耕地中以水稻土为主,约占75%。
    8  灌溉麦田土壤热状况的初步观测
    信迺诠
    1964, 12(1):74-77.
    [摘要](1412) [HTML](0) [PDF 271.74 K](2645)
    摘要:
    土壤热状况是土壤气候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灌溉麦田土壤热状况,具有一定的实践和理论意义[1]
    9  从不同浸提剂所浸出的磷酸盐形态探讨几种速效磷测定方法的意义
    黎耀辉
    1964, 12(1):78-82.
    [摘要](1609) [HTML](0) [PDF 382.77 K](2688)
    摘要:
    在前一报告中[1],作者通过室内化学分析及生物试验证明,在所试的六种测定土壤有效磷的方法中,以Olsen的0.5M NaHCO3法与生物反应的相关性最好,马乞金的1%(NH4)2CO3法和Radet的3.5%柠檬酸钠法次之,Egner-Rim的乳酸钙法、Burriel-Hern-ando的混合浸提液法和Joret-Herbert的草酸铵法又次之。另外,从浸提出的磷量看,碳酸氢钠法、马乞金法和柠檬酸纳法相当接近,可以列为同一数量级。乳酸钙法、混合浸提液法和草酸铵法浸出的磷量也很接近,可以列为另一较高的数量级。
    10  用四苯硼测定土壤中水溶性钾Ⅰ.银量法和溴酸盐法
    李酉开
    1964, 12(1):83-90.
    [摘要](1897) [HTML](0) [PDF 618.92 K](2788)
    摘要:
    侧定钾的常用方法(例如亚稍酸钻纳法、高氯酸法、氯铂酸法、六稍基二苯胺法等)的一般缺点县沉浪的成分不恒定。灵敏性低.操作手续冗长。自从G.Wittia等[1]提出用四苯硼(TPB)作为钾的试剂的可能性以后,1951年P. Raff等[2]即用于钾的重量法测定。
    11  有机物中氮的简易测定
    官自元
    1964, 12(1):91-93.
    [摘要](2910) [HTML](0) [PDF 218.72 K](2908)
    摘要:
    在有机物中测定氮,应用得较多而普遍的是克氏法。但该法中的蒸镏是一项冗长的操作。为了避免蒸馏步骤,有些研究者提出了一些不用蒸馏的测定方法。其中最筒易的是先将消解液中和,再加入过量的碱液以分解铵盐,而后用酸回滴剩余的碱。但此法不甚严密,干扰离子较多,若操作不善,误差也较大[1]。目前应用得较多的是甲醛法。由于硒、汞、铜等离子对本法有干扰,故消解时不能加入这些接触剂以缩短消解时间。因而,此法虽避免了冗长的蒸馏操作,但却带来了消解的困难。
    12  关于西南高山地区冷杉林下土壤形成过程的若干资料
    张万儒
    1964, 12(1):94-97.
    [摘要](1532) [HTML](0) [PDF 2.56 M](2953)
    摘要:
    熊叶奇同志在“灰化?抑或潛育?”一文中,断然肯定西南高山林区冷杉林下土壤是“山地灰化土”。学术上的不同意见与争论对科学研究的深入开展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很欢迎来自熊叶奇同志的意见,近几年来,我们逐渐累积了一些资料,有了新的认证,在此提出供有关专家们共同探討。
    13  士壤和肥料中的有机态磷及其测定方法
    凌云霄
    1964, 12(1):98-105.
    [摘要](1384) [HTML](0) [PDF 2.62 M](2788)
    摘要:
    在我国当前的施肥制度中,作物养分的给源绝大部分来自有机肥料,卽使在农业化学化程度相当高的国家里,有机肥料仍然是作物养分的重要给源之一。因此有机肥料的研究,历来都受到各国农化工作者的重视。以往的工作大多集中于有机肥料中氮素的转化及其肥效,而对有机肥料中的磷紊则研究较少。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