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第12卷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 论文

    1  河北省滨海盐渍土在种稻改良中的水盐动态及其调节
    尤文瑞 洪庆文 毕思明 赵鸿钧
    1964, 12(2):107-119.
    [摘要](1694) [HTML](0) [PDF 999.76 K](3032)
    摘要:
    我国河北省滨海盐渍地区自然条件的特点是:地势低平,地表及地下径流不畅,排水困难,地下水位高,地表及地下水含盐量大,因而土壤不易脱盐,高矿化地下水不易淡化,给盐土改良带来很大困难。早在三百多年以前,天津郊区葛沽地区农民就开始采用种植水稻的办法来利用和改良盐渍土,现在该区已大面积发展水稻,稻谷产量一般年份每亩平均可达500-700斤。种稻改良利用盐渍土,并不是因为水稻耐盐,而是利用稻田淹水的特点。在水稻生长期中,田面经常保持水层,避免地面蒸发,水分下渗可将盐分下压,并形成地下水淡水层,减少水田落干后盐分向地表累积的强度,为种植旱作创造有利条件。
    2  土壤电化学性质的研究Ⅲ.红壤胶体的电荷特征
    张效年 蒋能慧
    1964, 12(2):120-131.
    [摘要](1982) [HTML](0) [PDF 900.00 K](3680)
    摘要:
    土壤胶体的电荷性质,与土壤的一系列物理化学性质有密切关系。红壤的某些与肥力有关的物理化学性质,与其它类型土壤有所不同。例如,它的阳离子交换量较小,而阴离子吸附量则较大,分散性较弱,胀缩性也较小。红壤在物理化学性质方面的这些特点,大多是由其胶体的电荷特点所引起。
    3  水稻土的力学性质与水分含量的关系
    趙诚斋 吕秉光
    1964, 12(2):132-142.
    [摘要](1835) [HTML](0) [PDF 810.26 K](3373)
    摘要:
    土壤的抗剪强度和抗压强度以及变形性质是决定耕作阻力、机具的通行性能及耕作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机具正确设计所必须考虑的因素。过去对于耕作土壤的强度研究,多从旱地的松散状况出发,把土体的粘结只归因于水膜的表面张力和水膜的数量,并得出结论:土壤强度与含水量呈抛物线关系。对于搅动后土壤粘结的机制,认为包括水膜粘结和分子引力粘结两种[1]。最近山中金次郎指出[2],在这二种不同粘结机制的转折处有明显的破折现象,但对水稻土的情况研究极少。
    4  水分运行与土壤质地的关系
    袁劍舫 周月华
    1964, 12(2):143-154.
    [摘要](1756) [HTML](0) [PDF 3.10 M](3179)
    摘要:
    我国一些地方如华北平原,气候比较干旱,土壤水分迅速蒸发,往往引起土壤表层返盐,因此及时采取措施,保墒防盐,是这些地方农业生产中的重要问题。要保墒,就需了解土壤水分运行的规律;而盐随水行,要防盐,也需了解水分运行的规律。
    5  江西地区红壤性水稻土形成的特点
    曹升賡
    1964, 12(2):155-163.
    [摘要](2832) [HTML](0) [PDF 627.70 K](3378)
    摘要:
    红壤性水稻土是我国中亚热带地区的主要水稻土类型。根据江西省土壤普查的初步统计资料(1960),总面积约占全省水稻土的50%以上。红壤性水稻土基本性质的研究,已经累积了许多资料[1]。侯光炯和马溶之首先从形态发生的角度、研究了江西南昌地区某些红壤性水稻土的特性,以及形成过程中物质移动的淀积特征[2]
    6  土壤航测制图的研究Ⅰ.半干旱褐土区航空象片的土壤判读
    戴昌达
    1964, 12(2):164-171.
    [摘要](2537) [HTML](0) [PDF 3.32 M](2697)
    摘要:
    早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国外土壤调查制图已经开始应用航空象片[1,2],但仅仅作为辅助资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航摄资料才得到广泛的运用,并且开展了航空象片土壤判读的研究,在室内的象片分析方面,取得不少成果,这样就大大压缩了野外工作量,进一步提高了调查制图的精度与速度。可是国外的工作多半在自然植被保存较好、土壤受人为影响不大的荒漠草原、干草原及森林地区。
    7  内蒙大小黑河流域苏打盐土的形成及其特性
    俞仁培
    1964, 12(2):172-182.
    [摘要](2105) [HTML](0) [PDF 1.05 M](3764)
    摘要:
    国内有关苏打盐土的研究资料较少,1937年熊毅[1]曾研究五原县苏打盐土的性质,并根据De'Sigmond的分类原则,定名为盐碱土。解放后,对东北草原地带松辽平原地区的苏打盐土有被多的研究[2-5]并在吉林省郭前旗灌区系統研究种稻改良苏打盐土的问题[6]
    8  强酸性盐渍水稻土的发生
    龔子同 周瑞荣
    1964, 12(2):183-191.
    [摘要](1812) [HTML](0) [PDF 2.76 M](2574)
    摘要:
    弦酸性盐渍水稻土是我国南海沿岸的低产水稻土之一。由于土壤呈强酸性反应,因而水稻生长不良,一般每亩每季水稻不超过200斤,严重者甚至颗粒无收。我国强酸性盐渍水稻土及其类似土壤的面积约100万亩。
    9  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的微生物组成
    郝余祥 程丽娟
    1964, 12(2):192-195.
    [摘要](2112) [HTML](0) [PDF 263.10 K](2716)
    摘要:
    土壤团聚体是土壤肥力的一项重要因素。一般认为,在农业生产上有价值的团聚体是粒径1-3毫米。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的水分状况、物理与化学性质及生产性能等,已有不少报导;而关于其微生物組成的研究则少。
    10  土壤中有机矿质胶体融和的研究Ⅱ.有机矿质复合体的物理化学特性
    武玫玲 马毅杰
    1964, 12(2):196-205.
    [摘要](1644) [HTML](0) [PDF 786.63 K](2990)
    摘要:
    土肥相融是培育肥沃土壤的重要途径[1,2]。第一报[3]的研究结果,认为土肥相融的实质是土壤中有机矿质胶体的相互作用,有机矿质复合体促进良好结构的形成。
    11  细砂质紧砂土水盐上升运行的初步研究
    夏家淇 汪仁真
    1964, 12(2):206-212.
    [摘要](1820) [HTML](0) [PDF 2.57 M](2443)
    摘要:
    土壤水盐运行规律的研究,特别是水盐上升运行,对于防治土壤盐漬化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土壤水盐上升运行受到土壤的质地、结构、蒸发、地下水以及土壤湿度、温度和盐分浓度三种梯度的影响。华北平原的土壤不仅在质地上有水平分布和剖面层次的差异,而且土壤类型和盐漬化程度也各有不同,自然和人为因素也很复杂。
    12  余江县水稻土施用磷肥效果初报
    张吴山 陈绍荣 范长蔭 俞国强 江俊行
    1964, 12(2):213-215.
    [摘要](1673) [HTML](0) [PDF 252.83 K](2611)
    摘要:
    江西省余江县水稻土面积约三十余万亩,其中红壤性水稻土面积最广,约占55%,冲积性水稻土约30%,冷浸性水稻土约15%。除部分肥力较高的冲积性水稻土合磷稍多外,普遍缺磷。近年来,我县大量推广各种化学磷肥,效果显著,如1962年粮食总产量比1961年增加8.5%,1963年虽遭严重旱虫在害,仍比1962年增产8%。
    13  水稻土中氧化还原过程的研究Ⅵ.络合态低铁的测定
    保学明 刘志光 于天仁
    1964, 12(2):216-221.
    [摘要](1499) [HTML](0) [PDF 470.17 K](2757)
    摘要:
    关于土壤中格合态低铁的测J定,现在还没有一个满意的提取方法。自从Bremner等[1]建议用焦磷酸纳作为土壤中格合态铁的提取剂以后,它就被广泛地应用于土壤学的研究工作中;最近,Mandal[2]并用它来提取水稻土中的格合态铁。
    14  土壤侵蚀的野外调查研究方法介绍
    史德明
    1964, 12(2):222-229.
    [摘要](1803) [HTML](0) [PDF 2.61 M](2693)
    摘要:
    解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国的水土保持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我国山丘地区多,水土流失面积广,水土保持工作仍然是我国发展农业生产、根治水害、开发水利的一个长期的重大任务。为了彻底摸清水土流失情况和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必须首先了解土壤侵蚀分布规律、季节动态的野外研究方法,本文特就这方面的情况加以介绍,并附部分结果作为例子,以资说明。
    15  从容重计算土壤总孔隙度的初步探讨
    趙洪书
    1964, 12(2):230-234.
    [摘要](1901) [HTML](0) [PDF 318.82 K](2560)
    摘要:
    土壤总孔隙度是土壤物理的重要特征之一,据此可以计算土壤通气孔隙度,而且对于确定灌溉与排水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农业实践中,土壤通气性与土壤水分、导热性及作物养分等好多方面都有关,所以对总孔隙度的了解就很重要。
    16  植物根系吸收土壤中离子的途径
    刘芷宇
    1964, 12(2):235-242.
    [摘要](1968) [HTML](0) [PDF 724.60 K](3718)
    摘要:
    土壤中的离子态养分如何被植物根系摄取并成为其组成分,无論在理論上和生产实践上都是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因此,近30年来曾引起了土壤化学家和植物生理学家的广泛注意。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