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第12卷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 论文

    1  香茅在砖红壤上的肥料试验
    徐奕言 杨华共 胡继勝
    1964, 12(3):243-252.
    [摘要](1820) [HTML](0) [PDF 686.94 K](3022)
    摘要:
    香茅(Cymbopogon winterianus Jowitt)是禾本科香茅属多年生草本香料作物,其叶片中的挥发油是化工、医药、食品工业的原料,每年可刈取数次叶片作为蒸油的材料。香茅是一种吸肥力强的作物,据刚果Neybergh A.G.引用季得密斯特的计算结果[1],每生产50吨香茅鮮叶要消耗60公斤氮,45公斤磷酸,325公斤钾和60公斤生石灰。
    2  昆明地区不同母质对红壤发育的影响
    趙其国
    1964, 12(3):253-265.
    [摘要](1935) [HTML](0) [PDF 3.20 M](2583)
    摘要:
    昆明地区位于云南省中部,为我国西南高原红壤的主要分布区。关于本区土壤形成过程及发生分类等同题,虽然曾有人做过不少工作,但至今仍存在着一些分歧;有人认为本区土壤的形成过程以砖红壤化为主,土壤类型为砖红壤及铁质砖红壤性土[1,2];有人认为棕壤化为本区土壤的主要成土过程,土壤应命名为棕色森林土[4];另有人认为本区土壤属红壤,目前的成土过程为红壤化[5],所有这些意见,均因资料不足而难取得统一。
    3  中国土壤中粘粒矿物的分布规律
    熊毅 许冀泉
    1964, 12(3):266-274.
    [摘要](2401) [HTML](0) [PDF 726.85 K](4095)
    摘要:
    土壤粘粒部分的组成和性质在土壤发生学及土壤肥力特性的研究中都占很重要的位置。过去认为土壤粘粒中的无机物都是非晶形的,自从伦琴射线衍射应用到土壤学研究中后,大家都公认土壤粘粒部分含有晶形结构的矿物。
    4  中国土壤胶体研究 Ⅵ.西藏高原几种主要土壤的粘土矿物组成和演变
    许冀泉 杨德涌
    1964, 12(3):275-285.
    [摘要](1836) [HTML](0) [PDF 2.89 M](2437)
    摘要:
    西藏高原突起于我国西南,绝大部分地面的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为世界上最高的大高原。它大致在第三纪开始形成,后来曾受第四纪冰川的深刻作用,高山顶部至今仍是冰川的活动场所[1,2]。高原为昆仑山、唐古拉山、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等大山脉所盘踞。
    5  子午岭連家砭地区土壤物理性质与土壤抗侵蚀性能指标的初步研究
    田积瑩 黄义端
    1964, 12(3):286-296.
    [摘要](2003) [HTML](0) [PDF 796.77 K](2779)
    摘要:
    黄土地区,地形起伏,丘陵沟壑很多。由于长期耕作,植被破坏,致使土壤表层遭受侵触,引起土壤肥力及农业生产下降,故防止土壤侵触是当前增加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
    6  水稻土中氧化还原过程的研究 ⅤⅡ.亚铁的存在形态
    保学明 刘志光 吴均 于天仁
    1964, 12(3):297-306.
    [摘要](1697) [HTML](0) [PDF 716.90 K](3204)
    摘要:
    水稻土在渍水时,合有大量的亚跌;在较为张烈的还原条件下,可以达每百克土中四、五百毫克[1,2]。这样大量的亚铁的存在,应该具有一定的土壤学意义。
    7  土壤电化学性质的研究 Ⅳ.悬液效应的产生原因
    宣家祥 于天仁
    1964, 12(3):307-319.
    [摘要](1933) [HTML](0) [PDF 918.02 K](3303)
    摘要:
    自从Wiegner和Pallman[1,2,3]发现了悬液效应,即胶体悬液的PH与其平衡清液有所不同以后,受到了胶体化学家,特别是土壤化学家的广泛注意。在最近,也观察到了纳离子的悬液效应[4]
    8  瓦碱的碱度与板结
    蒋剑敏 仓东卿
    1964, 12(3):320-329.
    [摘要](1786) [HTML](0) [PDF 2.93 M](3282)
    摘要:
    “瓦碱”是一种碱化的浅色草甸土,零星分布于我国黄淮海平原的盐碱土地区。瓦碱的土表板平,呈灰白色,没有盐霜或很少盐霜。早春干旱时,土表易于板结,抑制幼苗生长,常引起缺苗现象,土壤板结严重时,甚至全部死亡,形成光板地。瓦碱上难以出苗,卽使出苗,苗也弱,分蘖少,但是出苗以后植株的生长此在附近盐土上好得多,因此羣众说:“瓦碱发老苗,不发小苗”。黄淮海平原内瓦碱的情况已有报导[1-6],但少有详细的理化研究。本文拟就瓦碱苗弱和不出苗的原因及其改良原则进行初步研究。
    9  应用放射性磷矿粉进行土壤性质对植物吸收磷素的影响的研究
    李庆逵 曹翠玉 戎捷
    1964, 12(3):330-337.
    [摘要](1560) [HTML](0) [PDF 612.17 K](2951)
    摘要:
    用P32标记的磷肥已在磷素营养的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且已经有了不少的综合性总结[1,2,3]。但是,应用放射性磷矿粉来研究其肥效的报告,则还极为有限。
    10  南京紫金山林地与耕地土壤腐殖质组成的研究
    吴志华
    1964, 12(3):338-345.
    [摘要](1751) [HTML](0) [PDF 545.01 K](3494)
    摘要:
    土壤腐殖质组成对土壤形成过程及土壤性质、土壤肥力的重要作用,已为前人所肯定[2,3,7]。土壤腐殖质组成决定于植被、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土壤性质和土壤水热条件,不同土类之间由于以上几方面因子的不同,腐殖质组成亦不相同,各类土壤都有其特点,这方面的工作,已为丘林及科諾諾娃等总结过了[7,2],至于在同一类土壤上植被或耕作利用等的不同对腐殖质组成的影响,则研究尚少,而这方面的研究将有助于认识土壤肥力的演变规律,对于拟定控制和提高土壤肥力的措施方面,提供必要的资料。
    11  北魏以来河北省南部盐碱土的分布和改良利用初探
    文焕然 汪安球
    1964, 12(3):346-357.
    [摘要](1553) [HTML](0) [PDF 2.98 M](3406)
    摘要:
    华北平原旱、涝、盐碱災害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既深且巨,但由于形成旱、涝、盐碱災害的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历史因素都非常复杂,故改造比较困难。除了深入研究形成旱、涝、盐碱的自然因素以寻找治理的途径以外,了解这一地区历史上旱、涝、盐碱的災害情况,可以帮助我们掌握规律,对于寻找治理的途径可能有所裨益。
    12  黄棕壤各组微团聚体的腐殖质组成及其特性
    胡荣梅 刘世全
    1964, 12(3):358-362.
    [摘要](1350) [HTML](0) [PDF 361.26 K](2467)
    摘要:
    土壤是生物机体及其代谢产物和地表矿质部分相互作用的产物。土壤中有机矿质复合体的形成条件、类型、形成机制、特性,以及它们与土壤肥力的关系,甚为复杂。
    13  硅酸盐钾矿物风化的地球化学及其农业应用
    洪庆玉
    1964, 12(3):363-368.
    [摘要](1325) [HTML](0) [PDF 481.93 K](2546)
    摘要:
    硅酸盐钾矿物直接应用于农业以增加土壤中的可利用钾,在国外有过不少实驗,有些国家也正在这样做。譬如,挪威利用黑云母、白榴石;苏联利用霞石、海绿石,都取得一定成效。
    14  排水在防治土壤盐渍化中的重要作用
    王遵亲
    1964, 12(3):369-372.
    [摘要](1509) [HTML](0) [PDF 2.48 M](2206)
    摘要:
    半干旱与干旱地带的水分和盐分往往汇聚于不良的地形部位,抬高当地的地下水位,增加其矿化度。这些地区的水盐均衡,主要是通过地表蒸发来调节。这是现代土壤盐漬化的最广泛和最主要的原因,而为目前世界各国大多数学者所公认。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