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第13卷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 论文

    1  绿肥对改良盐土的效果及其利用
    江苏盐城专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新洋农业试验站
    1965, 13(2):121-127.
    [摘要](1452) [HTML](0) [PDF 540.23 K](3059)
    摘要:
    在苏北滨海盐土区,栽种释肥、培肥地力、改良盐土,颇受拿众欢迎。"绿肥是个宝,种田不可少,多种椽肥草,粮棉产量高”,这是广大农民拿众对释肥改良盐土的握脸总拮。本文仅就我站近几年来种植释肥对改良盐土的效果,以及绿肥在盐土上的栽培握睑篙单介绍于后,供作参考。
    2  人民公社土壤制图与农业发展规划
    席承藩 唐桐叶 戴昌达 周明樅
    1965, 13(2):128-143.
    [摘要](1414) [HTML](0) [PDF 1.15 M](2919)
    摘要:
    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照耀下,我国农业生产形势很好。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正在蓬勃开展。农业生产发展的同时,向科学工作者提出一系列课题。为了巩固与发展人民公社集体经济,急需以人民公社为单位,作好农业发展规划,逐步改变自然面貌,克服旱涝炎害,向稳产高产方向迈进。其中,土壤制图与其他农业制图,是作好规划的基本资料。
    3  草甸棕壤区耕作土壤的层次发育及其肥力特征
    陈恩凰 周礼愷 武冠云 王淑芳
    1965, 13(2):144-151.
    [摘要](1643) [HTML](0) [PDF 2.44 M](2708)
    摘要:
    自然土壤经人类耕作活动后的变化如阿?在土壤剖面上有何反映?对于土壤分类与土壤肥力的影响如何?这些都是土壤研究中十分重要的课题。在土壤分类力面,自然土壤若受人为活动的影响及其所导致的土壤性质的变异大,便应将这类土壤在分类中作较高极的划分;否则,则应作较低极的归类。
    4  磷肥对水稻和旱作的肥效及其后效的研究
    鲁如坤 蒋柏藩 牟润生
    1965, 13(2):152-160.
    [摘要](1588) [HTML](0) [PDF 700.07 K](2739)
    摘要:
    在南方红壤地区,磷肥的肥效已为大量的农业实践所证明,因此,进一步提高磷肥的施用技术,就成为当前磷肥研究中的主要问题之一。在生产实践中早已指出:在同一类型的土壤上,磷肥对于旱作的肥效往往比对水稻的肥效来得显著;在栽培双季稻的情况下,磷肥对早稻的肥效又比晚稻明显。
    5  浙江省新地质构造运动与低丘红壤形成及分布的关系
    陸景岡
    1965, 13(2):161-169.
    [摘要](1381) [HTML](0) [PDF 2.67 M](2313)
    摘要:
    低丘红壤在浙江省分布很广,一般在海拔300—400米以下的低丘都可见到,是本区主要的开发利用对象。作者在“浙江省低丘红黄壤的成土作用分析”一文中做过一些论述、认为这种土壤就成土环境与土壤性质说,应属于浙江省红壤化作用相对进行较深的一种,它多半是在古代疏松堆积物的基础上,经早更新世至晚更新世(主要是中更新世)时期的红化作用而成,以分布在缓缓起伏的低丘地形上为主,因其红色、酸性、粘重等性质相对地比较突出,土层又较深厚,特加“低丘”二字,以别于其他的红壤。
    6  豫东惠北灌区盐渍土的形成及其改造利用途径
    张汉洁 范德义 周守明
    1965, 13(2):170-180.
    [摘要](2017) [HTML](0) [PDF 932.86 K](2571)
    摘要:
    豫东惠北灌区位于黄河下游南岸的开封、杞县间,北依黄河,南抵惠济河,西与黄汴河毗连,东以圈章河为界,总面积约91.6万亩。历来旱涝盐碱灾害链锁发生,盐碱危害尤甚,轻者作物减产,林木萎黄,重者土地荒芜,林木死亡。我们于1963年通过实地调查,将本区盐渍土的分布特点及其形成的自然因素,作一综合性的论述,根据地区的差异性,提出六个改造利用区,供有关单位参考。
    7  江西省兴国县紫色土地区的土壤侵蚀及其防治方法
    史德明 姚宗虞 许心鵠
    1965, 13(2):181-193.
    [摘要](2042) [HTML](0) [PDF 3.46 M](3128)
    摘要:
    江西省兴国县位于赣江支流平江上游。地处亚热带,年平均温度18℃,年降雨量达1,600毫米,无霜期280天左右,具有优越的气候条件。全县山、水、田的比例,大致为“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属多山丘陵区。由于反动统治阶极长期地对山区资源进行残酷掠夺,特别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杀人放火,焚烧山林,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据1952年统计,全县流失面积达1,500平方公里,占山地面积70%,其中紫色土流失面积占10%,分布在兴国县城周围如长崗、高兴、新圩、洪门、上社、五里亭、埠头、坡上等公社。
    8  矿物煤的氨化处理和氨化煤的肥效
    徐瑞薇
    1965, 13(2):194-207.
    [摘要](1411) [HTML](0) [PDF 1.04 M](2795)
    摘要:
    矿物煤在自然界中蕴藏丰富,分布极广,将它进行氨化处理,可以得到既含有腐殖物质、又舍有氮素的有机-无机肥料。
    9  水稻土的腐殖质组成
    彭福泉 吴介华
    1965, 13(2):208-215.
    [摘要](1583) [HTML](0) [PDF 559.23 K](3161)
    摘要:
    土壤的有机质状况与成土条件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借助于腐殖质形成分析法,ТюРин确定了腐殖质形成过程的地带性规律。他指出,不同发生学土类,其腐殖质形成有着明显的不同[1]。Кононова把土壤腐殖质看作为一个高分子物质体系,她证明成土条件对腐殖质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分祖形成方面,而且也表现在胡敏酸的本性方面[2]。另一方面,一些工作表明,有机厦状况的不同又将对土壤形成过程和土壤性质产生不同的影响[3]。因此,研究土壤的腐殖质状况,不仅有助于对土壤性质的了解,而且可为成土过程,从而为土壤分类提供有益的资料。
    10  湖北省几种农业土壤自生固氮菌生态地理分布的研究
    吴章琦
    1965, 13(2):216-222.
    [摘要](1665) [HTML](0) [PDF 460.63 K](3209)
    摘要:
    这项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研究湖北省几种农业土壤中,自生固氮茵的类型、数量及其生态地理条件。
    11  华北地区浅色草甸土与小麦生长的关系
    赵振达
    1965, 13(2):223-225.
    [摘要](1297) [HTML](0) [PDF 240.91 K](3082)
    摘要:
    1958年至1961年笔者曾在华北地区参加小麦丰产总结的工作,在总结过程中,观察到小麦生长情况、产量与浅色草甸土的质地剖面特征、盐分含量和组成有着密切关系,现将初步的总结意见简要报道如后,以求指教。
    12  土壤中全氮的微量扩散测定法
    戴自强
    1965, 13(2):226-228.
    [摘要](1500) [HTML](0) [PDF 241.87 K](2964)
    摘要:
    土壤中全氮的测定,凯氏法仍为标准方法。但它在应用于大批试样分析时,却存在不少困难。例如蒸馏手续冗长,要装置很多蒸馏装置,蒸馏过程中经常要人照管,试剂用量大,特别是在没有自来水的化验室,更带来了不便。虽然不少研究者对它作了很多修改,半微量及微量定氮装置已为国内外化验室所应用,但手续仍不简便。
    13  水稻土水稳性大小团聚体联合测定法及其应用
    邓时琴 徐梦熊
    1965, 13(2):229-234.
    [摘要](1648) [HTML](0) [PDF 433.48 K](2663)
    摘要:
    关于水稻土水稳性团聚体的测定方法,至今尚无统一标准,过去多沿用与旱地相同的方法,而且大、小团聚体的测定是分别进行的。水稻土经过灌水种稻后,特别是受耕作影响频繁的耕层,土壤团聚体的变化很大,且大部分呈微团聚体状态。的试验表明,种稻以后,小于1毫米的水稳性团聚体的数量大大增加[12].因此,水田与早地团聚体的测定方法应该不同。本文目的在于寻求一种适于水稻土的水稳性团聚体的测定方法,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14  均质土剖面中含水量分布状况的探讨
    巩效禹
    1965, 13(2):235-240.
    [摘要](1629) [HTML](0) [PDF 2.29 M](2051)
    摘要:
    在一定条件下,土壤中水分的分布形式是一定的,正确的探讨并用数学方法表示出这种分布规律,对土壤水分研究和水利土壤改良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可以估计土壤剖面中的水分分布状况,蓄水与排水能力以及灌溉定额等。但直到目前,在国内还很少见到这方面的资料,在国外,除了和等人共同建立了这种关系式[1]之外,这方面的资料也井不多。
    15  介绍一种水田取土器
    郎好善
    1965, 13(2):241-241.
    [摘要](1312) [HTML](0) [PDF 166.43 K](2723)
    摘要:
    目前,国内采集水田土壤标本尚无一套较完善的取土钻。过去所用麻花钻,一遇到质地较粘重的土壤时,上层土壤会紧紧地粘附在麻花钻上,难以准确地采取某一深度的土壤;遇到质地松散的砂质土,麻花钻也无法使用。因此,我们设计一种能在渍水条件下采取土壤标本的土钻,称为水田取土器,今介绍如下。
    16  再论我国西南林区暗针叶林带的土类问题
    熊叶奇
    1965, 13(2):242-246.
    [摘要](1298) [HTML](0) [PDF 2.46 M](2602)
    摘要:
    本文拟就我国西南林区暗针叶林带的土类问题,再分两方面来讨论。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17  林木施肥问题
    罗汝英
    1965, 13(2):247-252.
    [摘要](1387) [HTML](0) [PDF 598.82 K](3076)
    摘要:
    林木施肥是二十世纪发展林业的新途径之一。林木施肥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这一问题很难准确地解答。距今1,400余年以前,贾思勰在《齐民要术》[1]一书中,就已经记下了林木施肥的经验。例如,在谈到种榆的时候,他写道:“以堑坑中种者,必陈屋草布堑中”。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