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第14卷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 论文

    1  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 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
    《解放军报》社论
    1966, 14(2):123-132.
    [摘要](1518) [HTML](0) [PDF 1.80 M](2848)
    摘要:
    毛主席教导我们,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毛主席说:在我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阶级斗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阶级斗争,还是长时期的,曲折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
    2  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解放军报》社论
    1966, 14(2):133-136.
    [摘要](1893) [HTML](0) [PDF 306.25 K](2830)
    摘要:
    本报《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的社论发表以后,在军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广大工农兵群众和革命干部以高度的革命热情,纷纷来信来稿,积极参加战斗,对文化领域里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表示极大的愤慨.
    3  评“三家村”——《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的反动本质
    姚文元
    1966, 14(2):137-154.
    [摘要](2312) [HTML](0) [PDF 3.26 M](3984)
    摘要:
    四月十六日,《前线》和《北京日报》发表了题名为《关于“三家村”和<燕山夜话>的批制》的材料,并且加了一个编者按.这个“编者按”说:“本刊、本报过去发表了这些文章又没有及时地批判,这是错误的.其原因是我们没有实行无产阶级政治挂帅,头脑中又有着资产阶级、封建阶级思想的影响,以致在这一场严重的斗争中丧失立场或者丧失警惕.”
    4  横扫一切牛鬼蛇神
    《人民日报》社论
    1966, 14(2):155-156.
    [摘要](10242) [HTML](0) [PDF 179.43 K](5821)
    摘要:
    一个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高潮,正在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社会主义中国兴起.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战斗号召下,亿万工农兵群众、广大革命干部和革命的知识分子,以毛泽东思想为武器,横扫盘踞在思想文化阵地上的大量牛鬼蛇神.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打碎了多少年来剥削阶级强加在他们身上的精神枷锁,把所谓资产阶级的“专家”、“学者”、“权威”、“祖师爷”打得落花流水,使他们威风扫地.
    5  触及人们灵魂的大革命
    《人民日报》社论
    1966, 14(2):157-158.
    [摘要](1946) [HTML](0) [PDF 174.59 K](3726)
    摘要:
    今天我国正处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伟大变革的新时代,处在社会主义革命日益深入的新形势下,处于触到人们灵魂的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的激流之中.社会主义革命一步一步地深入,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一步一步地深入,必然会把无产阶级文化革命问题突出出来.
    6  水泥窰灰钾肥在红壤及红壤性水稻土上肥效的初步研究
    何电源 钱承樑 贾义 韩玉勤
    1966, 14(2):159-168.
    [摘要](2185) [HTML](0) [PDF 1.05 M](2915)
    摘要:
    水泥窑灰作钾肥或钾、钙混合肥料施于旱地作物上,在国外,尤其是在缺少天然钾盐资源的国家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利用1).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水泥窑灰的肥效和作用如何?尚需进行广泛的试验研究.1965年初,中央建筑工业部建筑材料研究院希望明确国产水泥窑灰在我国农田上的肥效,为此,我们根据以往关于钾肥的研究资料[1]2),确定在红壤区的基点进行大田试验,同时,在南京本所进行了盆栽和室内研究,以下是我们研究的情况和初步结果.水泥霎灰都由建筑材料研究院供给.
    7  试论檉麻栽培利用新途径
    朱承庆 孟昭平 郑先兰
    1966, 14(2):169-179.
    [摘要](1591) [HTML](0) [PDF 730.88 K](2827)
    摘要:
    夏绿肥柽麻,原产亚热带,我所于1957年引种,以往多研究夏季种植到秋季掩青的常规法,忽视综合利用的潛力.因此,成果推广不开.近年来,研究明确了,柽麻具有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增产作用大等特殊优点,可以不占夏季有利良棉生长茬口,进行插种套种等短期种植法以及用作先锋绿肥、改造荒岗瘠土,留种柽麻,茎稈出麻率高,麻的品质好.
    8  绿肥刈割期及其肥效的研究
    戴承鏞 朱巧珍
    1966, 14(2):180-188.
    [摘要](1549) [HTML](0) [PDF 2.70 M](3022)
    摘要:
    各地耕作、土壤、品种布局等条件不同,对绿肥的合理利用及刈割期也持有不同意见[1-3].绿肥刈割的迟早,不仅直接影响鲜草、干草产量和氮素积累,同时也关系到肥效的快、慢、猛、稳,因而对不同刈割期的鲜草产量、肥效、根茬残效三者的关系加以研究,以明确绿肥适宜的刈割利用时期.现就1963-1965年试验结果论述于后.
    9  江苏省里下河地区“沤改旱”种绿肥的经验
    南京农学院兴化样板工作组
    1966, 14(2):189-195.
    [摘要](1933) [HTML](0) [PDF 506.95 K](2853)
    摘要:
    “沤改旱”变一熟为二熟是耕作制度的重大改革,生产上如果安排不当,就会带来很大损失.例如,1958年兴化县林湖公社姚家大队改旱800亩,使三麦面积一下由1164亩扩大到1936亩,由于劳畜力和肥料跟不上,三麦单产平均只有50斤.1959年以后,该队逐年在沤改旱地区扩种绿肥,使绿肥面积由200亩扩大到800亩,粮盒单位面积产量由1959年的260斤上升为1963年的428斤,说明沤改旱后种植绿肥是沤田改良利用的一项有力措施.但一熟沤田地区群众尚缺乏种植绿肥的经验.为此,1963年秋我们在兴化县林湖公社姚家大队和严家公社严家大队沤改旱田上进行种植绿肥和施用磷肥的试验.1964年除继续在上述二点进行试验外,又协助宝应县芦村公社芦南生产队在沤改早的田上进行种绿肥的试验.本文除对沤改旱田上种好绿肥的几项重要措施分别叙述以外,还讨论几个问题.
    10  赣中丘陵地区红壤及红壤性水稻土的孔隙性
    樊润威 朱济成 姚賢良
    1966, 14(2):196-205.
    [摘要](2685) [HTML](0) [PDF 835.83 K](3413)
    摘要:
    过去的研究工作[1-4]表明,赣中丘陵地区红壤及红壤性水稻土的良好结构与土壤孔隙的特征有密切关系.良好的土壤孔隙性能不仅有利于水分和空气的通透,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蓄水能力.耕层土壤结构和孔隙性状,固然是影响作物生长的重要方面,但从根系在土壤中分布的范围来看,整个土体的孔隙性状尤为重要.
    11  广西地区土壤分布的垂直带谱
    蔡惠民
    1966, 14(2):206-213.
    [摘要](3545) [HTML](0) [PDF 617.36 K](3562)
    摘要:
    广西处于热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地区,其地带性土壤类型为红壤、砖红壤性红壤及砖红壤性土,但由于境内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苗岭、都阳山、大明山、十万大山等诸大山系的连绵起伏,随着地形的高起和割切,引起了水分和热量的重新分配,生物气候条件有规律的垂直变化,使土壤的分布出现一系列的垂直带谱.这一土被的垂直分布面貌,除了具有华南山地土壤垂直分布的一般规律外,并因地区自然条件的某些特殊因索而出现了特殊的谱式,土壤垂直带的幅度,也常因地区水热平衡的特点而显出不同的递变规律,研究这些规律和特点,将有助于对本区土壤资源的了解和山区综合利用的立体布局.
    12  新疆玛纳斯地区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许志坤
    1966, 14(2):214-220.
    [摘要](1639) [HTML](0) [PDF 569.22 K](3425)
    摘要:
    玛纳斯地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主要粮食基地之一.但由于土地受到次生盐渍化的威胁,土壤肥力得不到发挥,单位面积产量不稳定,扩大耕地面积也受到了影响,因此,土壤次生盐渍化的研究和防治就成为当前农业生产中的急迫问题.
    13  红壤微生物学特性——(二)浙江省低丘红壤的酶和呼吸活性
    陈本楚 錢泽澍
    1966, 14(2):221-225.
    [摘要](1773) [HTML](0) [PDF 2.33 M](2723)
    摘要:
    第一报报导了红壤微生物总数、各类微生物在总数中所占比例、呼吸强度、硝化作用、纤维分解强度及固氮菌数量等与红壤熟化程度的关系.本文进一步探讨不同熟化程度的红壤中酶和呼吸活性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14  土壤中活跃眞菌菌丝的捕捉和常见种类的简易识别法
    娄隆后
    1966, 14(2):226-229.
    [摘要](1660) [HTML](0) [PDF 314.01 K](2935)
    摘要:
    土壤中以菌丝状态存活的真菌是活跃的生物类羣之一.它们在土壤中具有多方面的作用[1].有关这类真菌的分离方法曾有不少人研究过[2],但至今还没有一个被公认的简易有效的方法,使土壤真菌研究工作的进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15  草木樨、柽麻作为夏闲麦田绿肥的研究初报
    龔光炎 张素菲 史国法 李恭志 謝再稚
    1966, 14(2):230-233.
    [摘要](1548) [HTML](0) [PDF 309.49 K](2524)
    摘要:
    栽培绿肥是培肥土壤、提高农作物产量的一项重要措施.我国北方种植绿肥也有悠久的历史,一千五百多年前生产实践证明绿豆作绿肥掩青肥效优于小豆、胡麻(芝麻).所以,绿豆、胡麻掩青一直流传至今,成为劳动农民培肥土壤的传统习惯.因这些绿肥种类均属粮油作物,而且必须在麦收后播种,与夏收夏种的农活繁忙发生矛盾.
    16  紫云英保苗和施肥技术
    巫绪英
    1966, 14(2):234-237.
    [摘要](1362) [HTML](0) [PDF 2.26 M](2423)
    摘要:
    紫云英在芜湖地区是一项主要肥料.近几年来种植更为普遍.1965年全专区种植面积达190万亩,占水田面积48.7%.但是,有些地方在栽培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鲜草产量极不均衡,如郎溪、广德、宣城等县的丘陵地区鲜草平均亩产1000—2000斤,最低的只有300—400斤.而南陵、芜湖等县的圩坂区平均亩产能达到3000-4000斤,最高的可达万斤左右.此外,在不同年份由于气候条件不同,鲜草产盆差异也很大,如我所在1960年获得鲜草亩产4000斤,而1963年因受秋早影响亩产只有2000斤.
    17  余江县紫云英以肥养肥的经验
    余江县农业技术推广站
    1966, 14(2):238-241.
    [摘要](1394) [HTML](0) [PDF 2.22 M](2129)
    摘要:
    紫云英是我县最重要的一种高产冬季绿肥作物.解放初期,全县紫云英绿肥不过6万余亩,鲜草产量很低,一般亩产仅700-800斤.解放后,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大力发展了紫云英绿肥生产,面积逐年扩大,鲜草产量平均每亩提高到4500多斤,部分高产地区6000—8000斤,因而有力地促进了水稻产量大幅度增加.
    18  水泥窰灰钾肥试验简报
    余江县农业技术推广站
    1966, 14(2):242-242.
    [摘要](1365) [HTML](0) [PDF 94.21 K](2448)
    摘要:
    水泥窑灰钾肥为水泥制造工业的一项重要副产品,是一种具有较高肥效的混合钾肥.为了进—步扩大水泥窑灰钾肥的施用范围,探索其在水稻生产中的作用,我站从1965年度开始进行了早稻施用水泥窑灰钾肥的试验,以测定水泥窑灰钾肥的肥效并鉴定其推广价值.
    19  福建山区人民公社土壤详测中几个基本问题的讨论
    庄卫民
    1966, 14(2):243-245.
    [摘要](1604) [HTML](0) [PDF 266.94 K](2466)
    摘要:
    福建素有“东南山国”之称;山地丘陵的面积约占95%.因而,农业生产受地形条件的制约显得尤为突出;耕地利用率仅占总土地面积的12%强.主要分布于沿海的平原和山地河谷两岸的阶地,而在闽西北一带的中山地区,则多散布于山垅谷地之中,显得十分破碎,土地利用率一般只有5-10%,甚或不足5%.在这种山多田少的条件下,农业生产全面发展中对于土地资源的了解,以及因地制宜地采用各种技未措施的要求,都需要提供大盆的土竣资料.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