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第18卷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 论文

    1  有机、无机肥料氮在水稻-土壤系统中的转化与分配
    黄东迈 高家骅 朱培立
    1981, 18(2):107-121.
    [摘要](1664) [HTML](0) [PDF 977.32 K](3842)
    摘要:
    在农业生产中,氮肥是决定作物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有关氮肥的施肥方法和增产效果,长期以来已有很多报道,但是,对于有机态氮肥,如绿肥以及有机、无机肥结合施用以后,肥料氮素和土壤氮素在作物—土壤系统中的转化和分配动态研究较少.有机肥和绿肥是我国农业生产中的主要肥源.解放以后,全国开始普遍施用化肥,当前有机、无机肥结合施用已是我国施肥方法中的主要特点.
    2  关于水稻土的次生潜育化问题
    龚予同 韦启墦 黄钺 吴志东
    1981, 18(2):122-136.
    [摘要](1890) [HTML](0) [PDF 3.56 M](3860)
    摘要:
    水稻土形成于各种气候条件下,发育于各种不同的母质上,性质千变万化.但不管怎样,氧化还原交替过程是其共同的特点.除这一主要成土过程外,还有一些附加过程,其中最主要的是潜育过程.这一水成土所特有的过程对水稻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有着一系列深刻的影响.在实践中,我们也深感这一过程的重要性.因此,作者拟就水稻土的潜育过程,特别是人为作用下的潜育过程作一粗略的讨论,并提出水稻土次生潜育化的问题,供研究讨论.
    3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高山土壤形成的影响
    陈鸿昭 高以信 吴志东
    1981, 18(2):137-146.
    [摘要](2031) [HTML](0) [PDF 1.48 M](3825)
    摘要:
    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年青的大高原,也是一个独特的土壤区域.本文主要论述青藏高原的隆起对高山土壤形成的影响,对本区主要土壤类型和区域特征也有所讨论,意欲对高山土壤的发生、分类和土壤区划提供一些资料.
    4  西藏阿里地区盐土的发生演变及其含硼特征
    高以信 张连第
    1981, 18(2):148-157.
    [摘要](1646) [HTML](0) [PDF 2.76 M](2897)
    摘要:
    阿里地区位于西藏高原西部.近年来,我们对该区冈底斯山以北(属于羌塘高原的一部分)呈斑块状出现于湖滨的盐土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西藏高原的不断隆升对该区盐土的形成及其特性有深刻的影响,使高原盐土的形成有其特殊性.本文仅就阿里地区盐土的发生演变、主要亚类的基本性状及其含硼特征进行初步探讨.
    5  黑土的酶活性
    周礼恺 张志明 陈恩凤
    1981, 18(2):158-166.
    [摘要](1893) [HTML](0) [PDF 528.49 K](3141)
    摘要:
    近年来,土壤的熟化实质问题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大的注意.这主要是因为,揭示土壤的熟化实质,有助于定向地培肥土壤和有效地调控土壤肥力的演变进程.1978年,我们在先前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不同开垦年限、不同熟化度黑土的熟化实质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着重讨论黑土的酶活性及其与土壤腐殖物质和其他肥力因素的相关性.
    6  海绵田土壤结构特性与土壤肥力关系的研究
    陈子明
    1981, 18(2):167-175.
    [摘要](1696) [HTML](0) [PDF 1.54 M](3292)
    摘要:
    为了综合研究高产稳产田的肥力性状,自1971年以来,我们在山西省大寨大队及其邻近地区于玉米、小麦主要生育期内,测定了海绵田、非海绵田以及加快熟化新修地的土壤有机质、全量氮、磷、钾;并对微生物的季节性变化作了三年的测定;分别测定了雨季和旱季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变化;同时还利用薄片研究了土壤结构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7  应用光谱资料对土壤和土地利用进行数值分类
    徐彬彬
    1981, 18(2):176-184.
    [摘要](1658) [HTML](0) [PDF 2.48 M](2940)
    摘要:
    土壤的波谱反射特性是土壤遥感数据信息处理和计算机自动识别分类的物理学基础.我们曾以云南腾冲光谱试验区的室内外测试资料,应用聚类分析进行了土壤和土地利用分类的尝试.本文拟用同样资料,应用主组元分析进行分类识别,以期为土壤遥感的数据处理,提供一个较为有利的途径.主组元分析已在包括土壤和遥感在内的各个科学技术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关于主组元分析的原理和计算步骤,本文不另赘述.
    8  我国南方土壤硫素状况和硫肥施用
    刘崇群 陈国安 曹淑卿 刘元昌
    1981, 18(2):185-193.
    [摘要](1793) [HTML](0) [PDF 582.78 K](3638)
    摘要:
    六十年代以来,硫在农业上的重要意义日益受到人们重视.缺硫面积日益扩大.这一情况的造成,据认为有以下几种原因:一方面随着作物产量的增加,由土壤带走的硫增加了,另一方面含硫化学肥料(如硫铵和过磷酸钙等)的施用量却大大减少了.
    9  影响水稻土磷素扩散的某些因素
    凌云霄
    1981, 18(2):194-198.
    [摘要](1598) [HTML](0) [PDF 361.55 K](2777)
    摘要:
    晚近的研究表明,土壤养分供应大致通过三个途径:即质流、扩散和根系截获.并认为NO3-、Ca++、Mg++等营养离子主要通过质流,而磷、钾、铵则主要通过扩散.因此,土壤中磷的扩散是判别土壤磷素供应和提高磷肥效率的重要指标.然而,由于影响磷扩散的土壤因素很多,所以在鉴别某一土壤的磷素供应,或研究如何进一步发挥磷肥肥效时,必须首先了解影响土壤中磷素扩散的一些因素.本文即为此目的对三种不同类型水稻土中的磷素扩散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研究.
    10  两种不同结构性的黄泥土对早稻吸收养分的影响
    徐富安 许绣云
    1981, 18(2):199-202.
    [摘要](1560) [HTML](0) [PDF 2.32 M](2530)
    摘要:
    太湖地区由麦稻二熟制大面积改为麦稻稻、肥稻稻双三制以来,由于土壤全年渍水时间的增加和不合理耕作等方面原因,一些地区出现了土壤结构性变差的现象.田间大土块增加,土团变硬(抗压碎强度增加)、变僵(粗孔隙减少、细孔隙增加)[1].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