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第20卷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 论文

    1  水稻对有机、无机态肥料氮和土壤氮的吸收利用探讨
    黄东迈 高家骅 朱培立
    1983, 20(1):1-11.
    [摘要](1599) [HTML](0) [PDF 2.81 M](2494)
    摘要:
    为了研究我国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的供肥特点,培土效果和增产作用,我们从1978年春以来,以15N示踪法进行有机、无机态肥料氮转化问题研究,在江苏四种代表性士壤上,即太湖地区黄泥土(代号A),丘陵地区板浆白土(代号B),苏北里下河地区鸭屎土(代号C),淮北地区花碱土(代号D)上进行。以15N标记的怪麻和硫酸按分别作有机和无机态氮源,全部作基肥,供试作物为水稻南粳34号,盆淋试验重复三次,另在板浆白土上增加重复次数,以分期测定土壤、植株中氮素动态。详细的试验材料及方法已另文登载[1]。试验中的不同肥料处理列于表1。
    2  红壤地区紫云英中氮素的转化及其对水稻有效性的研究
    莫淑勋 钱菊芳
    1983, 20(1):12-22.
    [摘要](1436) [HTML](0) [PDF 2.78 M](3060)
    摘要:
    紫云英是我国南方稻田传统的有机肥料,近年来更逐渐北移。随着化学氮肥增加,有些地区紫云英播种面积有所减少,但在红壤地区以及某些水稻区,紫云英仍是水稻的一项重要肥源。研究紫云英在土壤中的腐解、养分转化及对土壤肥力和水稻生育的影响具有一定实践意义。我们于1980年利用15N标记与非标记的紫云英进行了水稻田间小区、微区及温室盆栽等试验,现将所得结果整理如下。
    3  三种黑土中有机碳、氮、磷的形态分布与肥力的关系
    邱凤琼 丁庆堂 党连超
    1983, 20(1):23-29.
    [摘要](1802) [HTML](0) [PDF 2.63 M](2288)
    摘要:
    土壤腐殖质是土壤的重要组分。土壤的许多属性都直接或间接地与腐殖质的性质有关。我们曾指出[2]黑土的腐殖物质及其组分与土壤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化学有显著的相关性,这表明它们对氮、磷等营养物质的转化、供应及贮存起着重要的作用。
    4  广西(山弄)岗自然保护区石灰土的地球化学特征
    韦启璠 陈鸿昭 吴志东 黄钺 教剑英
    1983, 20(1):30-42.
    [摘要](1916) [HTML](0) [PDF 3.07 M](2764)
    摘要:
    我国碳酸盐岩分布很广,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七分之一,而以广西、贵州和云南最为集中[1]。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由其风化发育的土壤与赤红壤、红壤显著不同,通称为石灰土,归于隐域土中。
    5  新疆焉耆盆地土壤积盐特征及其改良利用分区
    黎立群 董汉章 石万普 祝寿泉
    1983, 20(1):43-52.
    [摘要](1613) [HTML](0) [PDF 2.75 M](3037)
    摘要:
    焉耆盆地是位于东天山主脉及其支脉之间的一个山间陷落盆地。盆地内水土资源丰富,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粮食、畜牧、芦苇、渔业生产的重要基地。但盆地内广泛分布盐渍化土壤,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为了加速盆地农林牧副渔各业的生产发展,及综合治理开都河流域,我们曾研究盆地的土壤资源及其改良利用条件,并提出分区改良利用的意见。
    6  关于水稻土形成特点的探讨——花斑状形态特征的形成
    徐琪 朱洪官
    1983, 20(1):53-59.
    [摘要](1897) [HTML](0) [PDF 2.57 M](2484)
    摘要:
    水稻土引人注目的形态特点是呈花斑状,这种形态特征是在基质色调的背景上由铁锰斑点,灰色胶膜与潜育斑镶嵌而成的。在进行水稻土剖面观察时,从远处看基本上是灰色或灰棕色色调,而在近处仔细观察,则不难看出在底色的背景上穿插着纵横交错的杂色斑纹。其镶嵌程度要比相应的起源土壤细致得多。这种形态特征,无疑同水稻土的形成特点有关系。
    7  中国土壤分布与气候条件的联系
    刘多森
    1983, 20(1):60-68.
    [摘要](1868) [HTML](0) [PDF 2.74 M](2888)
    摘要: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件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整体。自然界的任何系统,均与其环境相关联。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历来为人们所注意。熊毅教授将土壤生态系统定义为“研究土壤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以及系统本身的结构、功能、平衡与演变规律的一门科学”。
    8  土壤电化学性质的研究——Ⅷ.土壤电导的直流四极法原位测定
    孙慧珍 吴沟 于天仁
    1983, 20(1):69-78.
    [摘要](1887) [HTML](0) [PDF 2.76 M](3565)
    摘要:
    在土壤电导的研究中,最常使用的方法是采取土样后加一定量的水分,然后用交流二极法进行测定。为了判断在田间情况下植物所处的土壤环境,进行原位测定是较为可取的。土壤“盐分传感器”的使用可以达到这个目的[16]。但是盐分传感器的反应很慢,仅适用于少数田块的定点观测。
    9  稻田土壤中六六六残留及其对稻米的污染
    张水铭 马杏法 安琼 李勳光
    1983, 20(1):79-84.
    [摘要](1830) [HTML](0) [PDF 2.45 M](2473)
    摘要:
    有机氯农药六六六(BHC)在土壤中的持留性已有大量的研究[3,5,7],并认为它在土壤中十分稳定,不易被降解,残留时间较长,可积累在土壤中,长期使用六六六会造成土壤污染,因此使得这种农药的生产和使用受到了限制。但在六十年代以后,很多报道部指出[2,4-6],六六六在淹水土壤中可被土壤微生物快速降解,这一发现说明六六六在稻田上壤中的使用有可能不致造成土壤严重的污染。
    10  某些生物因子对苕子根瘤菌菌剂和土著根瘤菌竞争结瘤的影响
    姚惠琴 朱增炎 曹景勤 许月蓉 陈碧云
    1983, 20(1):85-91.
    [摘要](1787) [HTML](0) [PDF 2.60 M](2780)
    摘要:
    早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国外已发现根瘤菌竞争结瘤的现象,并对三叶草根瘤菌品系之间的竞争结瘤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认为同时接种两个不同的根瘤菌品系,它们的结瘤率是取决于各个品系入侵竞争能力的大小,并引出了竞争优势种的概念。之后,随着免疫学、遗传标记和抗药标记等方法的相继应用,对竞争结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11  耕层土壤积温与棉花生育关系研究初报
    陈奇恩 南殿杰
    1983, 20(1):92-96.
    [摘要](1630) [HTML](0) [PDF 2.64 M](2640)
    摘要:
    棉花的生长发育与其它作物一样,需要一个适宜的热量环境。这个环境状况影响或决定了棉株生理机能的活动和棉花的产量以及品质。对于热量的研究,以往多注意地上的空气温度,而较少重视土壤热量变化对作物产生的影响。实践证明作物根系的生命活动、生理生化过程、摄取水分和养分的速率[6]都与土壤温度有关。早在1905年,Hedrick就提供了有关土壤温度与作物生长关系的可靠知识[3]
    12  盐渍土中盐分的X射线分析
    袁朝良 许冀泉
    1983, 20(1):97-100.
    [摘要](1640) [HTML](0) [PDF 2.53 M](2485)
    摘要:
    土壤溶液是由各种阴离子和阳离子所组成的复杂盐溶液,通过土壤溶液中盐分的分析,可以确定盐分的类型和含量,了解盐渍土的性质,研究盐渍土的利用和改良对策。土壤盐分的常规分析方法是用水浸提液来测定可溶性盐分的阴阳离子组成,这种方法不能指出盐分在土中的实际化学特征,因此,常应用化学中的溶度积法来探求盐分的类 型,如Duff和Doneen[5]应用溶度积的概念来预测含有石膏的土壤溶液中的盐分组成;Nakayama[6]利用溶度积常数解决土壤中碳酸钙、硫酸钙的溶解性问题,研究了混合盐溶液中的盐分组成。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