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第28卷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 论文

    1  土壤性质对钢铁电极电位的影响
    吴汮
    1991, 28(2):117-123.
    [摘要](1872) [HTML](0) [PDF 2.56 M](3481)
    摘要:
    本文研究了土壤的某些物理、化学性质对钢铁在土壤中的电极电位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土壤松紧度、土壤盐分、土壤pH对钢铁电极电位影响十分明显。在水分非饱和的条件下,电极电位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下降。在同一含水量的情况下,电位与土壤容重呈明显的线性反相关。土壤盐分浓度的增高引起电位的正偏。从土壤pH的影响可区分出三个pH范围,在土壤pH为4.5-8.0的范围内,影响不明显。在土壤pH为2.0-4.5及8.0-9.7的两个范围内,钢铁电极电位与土壤pH呈明显反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53及-0.982。
    2  几种土壤的VA菌根效应及其应用前景
    郝文英 林先贵 顾希贤 牛家琪
    1991, 28(2):124-131.
    [摘要](1928) [HTML](0) [PDF 625.11 K](3121)
    摘要:
    本文用测定土壤中土著VA菌根真菌自然侵染势的方法,研究了黄淮海地区几种类型的潮土和发育于不同母质的红壤中菌根菌的侵染速率和最高侵染率,对通过接种菌根菌产生效益的可能性进行了预测。对影响菌根菌侵染的某些因素及植物对菌根的依赖性等也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侵染有迟后现象的土壤上选种对菌根依赖性高的植物,通过接种菌根菌可以提高对磷的利用率,增加生长量。
    3  粘性土壤剪切强度与容重和含水量之间关系的研究
    沈杰 余群
    1991, 28(2):132-138.
    [摘要](1656) [HTML](0) [PDF 523.46 K](3098)
    摘要:
    本文在Mitchell等人关于土壤剪切强度唯一性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热力学第二定律作指导,由试验和分析建立了剪切强度与热扩散系数之间关系。据此关系,综合De Vries和佐滕用三相比表达热扩散系数的方程式,得到一个四参数剪切强度-干容重-含水量模型。对于一种粘土在各种容重和含水量下进行了三轴剪切试验,本模型拟合实测数据的精度(用相关系数表示)皆在0.9以上。
    4  土壤和粘粒矿物对亚硒酸盐的吸附和解吸
    赵美芝
    1991, 28(2):139-145.
    [摘要](1796) [HTML](0) [PDF 534.82 K](2596)
    摘要:
    本文研究了三种土壤(砖红壤、红壤和黄棕壤)、高岭土和两种合成氧化铁(无定形氧化铁和针铁矿)对亚硒酸盐的吸附和解吸作用。讨论了亚硒酸盐的吸附特征,以及土壤中氧化铁对亚硒酸盐吸附和解吸的影响,根据实验资料与吸附等温方程式的拟合情况,作者认为以Freundlich和Langmuir公式为宜。此外,供试样品对亚硒酸盐的吸附和解吸结果表明,Se的吸附量随Se的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但由于矿物组成各异,吸附量的差异显著。其吸附量的大小顺序为:无定形氧化铁>针铁矿>砖红壤>红壤>黄棕壤>高岭土;而被吸附Se的解吸能力则是高岭土>黄棕壤>红壤>砖红壤>针铁矿>无定形氧化铁。实验结果还表明,在各种矿物组成中,亚硒酸盐的吸附和解吸受氧化铁的影响很明显,三个土壤样品的吸附等温线都表现出氧化铁在初始阶段对亚硒酸盐吸附快而强烈的特征,而在去除氧化铁以后,这一特征也随之消失,硒的吸附量显著降低,而解吸率则明显上升。
    5  中南地区几种地带性土壤的胶体表面性质与14×10-10m矿物
    徐凤琳 黄巧云 李学垣
    1991, 28(2):146-154.
    [摘要](1613) [HTML](0) [PDF 2.68 M](3019)
    摘要:
    本文研究了中南地区不同纬度带花岗岩母质发育的黄棕壤、红壤、砖红壤的胶体表面性质与粘土矿物组合、14×10-10m矿物、氧化物的关系。结果表明:(1)黄棕壤、红壤、砖红壤粘粒的阳离子交换量、比表面和内表面占总表面的比例依次减小,这与其高岭石、粘粒氧化物含量依次增加,14×10-10m矿物含量依次减少有关,且也与14×10-10m矿物在黄棕壤中主要是蛭石,在红壤中主要是14×10-10m过渡矿物,砖红壤不含14×10-10m矿物的结论相符合。(2)在其他矿物类型和含量相近下,14×l0-10m矿物是蛭石的土壤与14×10-10m矿物是14×10-10m过渡矿物的土壤相比,前者的阳离子交换量、比表面、内表面占总表面的比例比后者高些,但土壤的活性酸度弱些,交换性铝含量比后者低些。
    6  我国八种主要膨润土表面性质的研究
    马毅杰 包梅芬 蔡祖聪
    1991, 28(2):155-160.
    [摘要](1846) [HTML](0) [PDF 436.06 K](3021)
    摘要:
    本文研究了我国8种主要膨润土的表面性质。研究结果表明,8种膨润土的比表面值为465-676m2/g,表面负电荷量为45.6-66.5meq/100g。膨润土的比表面和表面负电荷量与其蒙脱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74**和0.968**两种钙钠质膨润土在焙烧温度400℃时,钙质仇山膨润土负电荷量降低约40%,而钠质平山膨润土无明显变化;后者只在500-600℃时才表现出明显的降低。这说明,膨润土比表面和表面负电荷量主要由其所含的矿物类型决定的。而它们的耐用性则主要取决于其表面吸附的离子类型,钠质膨润土的耐用性高于钙质膨润土。
    7  兔粪尿-硫酸铵和土壤氮在水稻植株体上的分布
    吴毅文 蔡大同 史瑞和
    1991, 28(2):161-167.
    [摘要](1638) [HTML](0) [PDF 2.60 M](3414)
    摘要:
    本文探讨了各种N源在水稻植株各器官上的分布情况,指出这是由于不同土壤和肥料之间供N特性的不同,土壤氮和肥料氮在不同时期以不同强度和速度交错进入植株“库”重新分配的结局。以稻谷N%dff(或dfs)值对稻草N%dff(或dfs)值的比率表示各种N“源”对稻谷N的贡献大小,结合肥料N在农田土壤生态系统中的平衡帐[1],评价施肥技术具有实际意义。施肥提高了植株对土壤氮的吸收量,改变原来的土壤供氮特性起了均衡增产的作用;然而“激发效应”也可能增加土壤氮的气态损失。
    8  土壤的自动调节性能与抗逆性能
    陈恩凤 周礼恺 武冠云 赵晓燕 王正平
    1991, 28(2):168-176.
    [摘要](2187) [HTML](0) [PDF 579.71 K](3804)
    摘要:
    土壤的自动调节性能是指土壤自身对其内部进行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学过程的一定限度内的控制和缓冲,使土壤中水、肥、气、热的储存和释供能较好地满足植物的需要。土壤对不良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即其抗逆性能,则是土壤的自动调节性能在特殊条件下的体现。土壤的自动调节性能是土壤的吸储能力、释供能力、转化能力和缓冲能力的综合表现。它既受制于“体质”,也受制于“体型”。所谓“体质”,是指肥力基础物质--不同粒级的微团聚体的数量、组成比例及其吸储-释供、转化和缓冲的能力;所谓“体型”,是指由不同粒级微团聚体的不同排列与垒结而形成的土体构造。通过适当的方式改善土壤的“体质”与“体型”,将能增强土壤的自动调节能力,从而提高土壤的肥力水平。
    9  土壤光谱特征及其定量分析在土壤分类上的应用研究
    吴豪翔 王人潮
    1991, 28(2):177-185.
    [摘要](2141) [HTML](0) [PDF 632.96 K](3105)
    摘要:
    本文研究了我国南方山地丘陵的砖红壤、红壤、黄壤、水稻土和紫色土等的光谱特征,对这些土壤的360-2500nm光谱反射率进行了定量分析,从心土层土壤光谱反射率中选出10个光谱指标,能有效地区分我国南方山地丘陵的主要土壤类型,它可作为土壤发生分类研究的光谱定量指标。
    10  巴尔鲁克山山地灰褐色森林土壤的研究
    孙继坤
    1991, 28(2):186-195.
    [摘要](1935) [HTML](0) [PDF 2.85 M](3102)
    摘要:
    本文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说明了巴尔鲁克山山地森林土壤与天山北坡的山地森林土壤,从生物气候带所形成的森林植被类型、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和森林土壤的基本属性都极为相似,因此应划定同属于天山北坡的灰褐色森林土。前人将它划定为同属于阿尔泰山西南坡的山地灰色森林土是不适宜的。
    11  青藏高原石膏寒漠土的发生特点
    顾国安 张累德
    1991, 28(2):196-201.
    [摘要](2056) [HTML](0) [PDF 3.03 M](3479)
    摘要:
    寒漠土分布于我国青藏高原西北部的高寒荒漠带,它是在冰冻过程制约下形成的荒漠土壤,具有颗粒粗、粉粒和铁在表层(亚表层)聚积、有机质积累少等发生特征。石膏寒漠土除有上述特征外,还有石膏强烈聚积,因此,它通常有三个基本发生层:(1)孔状结皮层,厚度1-4厘米,多孔、呈片状或鳞片状;(2)铁质化紧实层,位于结皮层之下,厚度3-5厘米,游离铁,活性铁和粘粒含量高于上下土层,块状结构;(3)石膏层,厚度10-20厘米,石膏含量12-25%,最高达40%,结晶形态良好。根据寒漠土中具有典型的石膏层这一发生特征,拟划分出石膏寒漠土亚类。
    12  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区栗钙土的历史演变
    胡双熙 徐齐治 张维祥 吴文英
    1991, 28(2):202-210.
    [摘要](2026) [HTML](0) [PDF 716.22 K](2638)
    摘要:
    本文根据土壤14C、孢粉和物理化学分析资料,探讨了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区栗钙土的成土环境和历史演变过程及其主要理化性质。(1)晚更新世晚期栗钙土已有发育,集中形成于全新世中期和晚期。(2)成土期草本孢粉占90%左右,仅有少量木本花粉出现。(3)栗钙土的剖面结构由现代土壤和不同时代的古土壤构成。(4)土壤矿物风化弱,腐殖质化程度低。
    13  近代黄河三角洲农业资源评述及综合开发利用探讨
    刘淑瑶 谢逸民 郦伯瑾 王铠 贾福功 马登魁
    1991, 28(2):211-217.
    [摘要](1738) [HTML](0) [PDF 592.93 K](2609)
    摘要:
    近代黄河三角洲农业资源丰富,并蕴藏油气和卤水资源,加速农业资源的开发,对东营市经济建设和胜利油田的发展均有重要意义。但区内生态脆弱,开发难度大,稍一不慎,资源将遭破坏。经考察,认为三角洲农业资源应多途径、多层次、分阶段、分区域地综合开发,建设成具有油区农业、滨海农业特色的综合经济型的富饶“绿洲”,并纳入我国沿海经济发展体系之中,农业才能全面持续地发展。

    > 研究简报

    14  乙撑硫脲在土壤中的光解
    岳永德
    1991, 28(2):218-222.
    [摘要](1572) [HTML](0) [PDF 352.44 K](2576)
    摘要:
    乙撑硫脲(ethylenethiourea)是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类杀菌剂(dithiocarbamates)的一种杂质和主要环境降解产物[1],具强致畸、致癌性[2],因此,它在环境中的稳定性一直受到人们重视。本文应用14C标记的乙撑硫脲和近似太阳光波长分布的氙灯光解仪,研究了乙撑硫脲在土壤中的光降解。
    15  福建省红壤性水稻土磷素吸附特性与磷肥效应的研究
    刘淑欣 熊德中
    1991, 28(2):223-227.
    [摘要](1444) [HTML](0) [PDF 2.45 M](3417)
    摘要:
    国内外对土壤磷素吸附特性已有不少研究。但以往的研究中发现水稻土的吸磷特性较为复杂。因此,本文拟运用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及通径分析方法,探讨福建省红壤性水稻土吸磷与磷肥效应的关系。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