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第31卷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 论文

    1  土壤生物工程──土壤学与分子生物学的交叉学科
    曹志洪 施卫明 朱永官
    1994, 31(3):229-235.
    [摘要](1721) [HTML](0) [PDF 558.66 K](3419)
    摘要:
    土壤生物工程学是土壤学与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学相互结合交叉的分支学科,是土壤科学新的生长点之一。它以土壤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利用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转基因工程为手段,企图从改造植物本身来解决土壤的问题。土壤生物工程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为从分子水平上来研究土壤植物营养和土壤微生物过程及植物对土壤逆境的生理生化反应,揭示其分子机制、基因控制,创造出预定目标的转基因植物。因此主要包括土壤植物营养生物工程、土壤微生物生物工程及土壤资源生物工程三个方面。本文简要介绍了这些领域的进展,讨论了今后的发展。
    2  黄土高原南部土壤水分有效性研究
    郭庆荣 李玉山
    1994, 31(3):236-243.
    [摘要](1997) [HTML](0) [PDF 571.31 K](3374)
    摘要:
    本文采用田间模拟土柱试验方法,利用作物产量-水分关系的数学模型和植物根系吸收土壤水分的数学模型,定量地研究了黄土高原南部土壤水分对植物有效性的动态规律,两种模拟方法得到了相同的结果,即在田间持水量的95%到55%的土壤湿度范围内,随着土壤湿度的不断减小,土壤水分对植物的有效性按抛物线规律递减,而且下降的速度越来越快;同时还简析了不同土壤水分有效性观点存在的原因,以及土壤水分有效性与土壤水分易吸性相一致或相似的条件。
    3  非饱和含湿多孔介质在考虑毛细滞后影响时的传热传质理论
    韩吉田 施明恒 虞维平 归柯庭
    1994, 31(3):244-250.
    [摘要](1678) [HTML](0) [PDF 398.96 K](3075)
    摘要:
    本文通过在液体渗流中引入毛细滞后的影响,采用液相运动的最小梯度假设,导出了非饱和含湿多孔介质的含湿饱和度方程、能量方程和气相总压力方程。从而建立了非饱和含湿多孔介质在受毛细滞后影响时传热传质的较普遍理论。
    4  胡敏酸的酒精分级沉淀法分级
    卓苏能 文启孝
    1994, 31(3):251-258.
    [摘要](1938) [HTML](0) [PDF 570.71 K](3857)
    摘要:
    本文利用酒精分级沉淀法,将胡敏酸分成12个级分,并对各级分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随着溶液中乙醇浓度的增大,各级分胡敏酸的腐殖化程度大体上逐渐由强变弱,分子量逐渐变小,全氮,水解性总氮和氮基酸氮的含量逐渐增大,而氨基糖氮和铵态氮逐渐减少。同时还讨论了本法与凝胶分级法所获得的结果不同的可能原因。
    5  应用生物法研究土壤含钾矿物与土壤供钾能力间关系
    郑文娟 鲍士旦
    1994, 31(3):267-276.
    [摘要](1689) [HTML](0) [PDF 2.80 M](2718)
    摘要:
    本文主要通过矿物鉴定,生物试验方法,辅以电超滤(EUF)法及常规化学分析法研究了黄潮土、黄棕壤、灰潮土和红壤的含钾矿物类型、含钾量及其在不同粒级中分布与土壤供钾能力间关系。研究表明,四种土壤的含钾矿物、全钾量主要分布于土壤0-50μm部分,并以0-2μm部分的最丰富。随着土壤粒径增大,工壤含钾矿物组成逐渐简单化,含量逐渐降低。通过生物试验证明,土壤中三个粒级的供钾能力亦是0-2μm>2-10μm>10-50μm.同一位级中,四个土壤的含钾矿物组成丰缺及其之间供钾能力大小顺序是黄潮土灰潮土>黄棕镶>红壤;土培试验证明,四个土壤供钾能力大小顺序是黄潮土>黄棕壤>灰潮土>红壤。这种不一致性表明土壤的供钾能力不仅决定于土壤不同粒级中含钾矿物组成,还与土壤颗粒组成有关。
    6  土壤理化性质对铝电极电位的影响
    王开军 吴汮
    1994, 31(3):269-266.
    [摘要](1925) [HTML](0) [PDF 520.39 K](3062)
    摘要:
    本文系统研究了土壤的某些主要理化性质对铝电极电位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土壤松紧度、土壤盐分及土壤pH对铝电极电位都有明显影响。在土壤饱和水后和饱和水前的一定含水量范围内,电位随含水量的增大变化不明显,但在土壤水饱和点附近的一定含水量范围内,则出现一个很大的电位突降。在同一含水量情况下,电位与土壤容重呈明显的线性反相关。土壤盐分浓度的增高能导致电位的负偏,同时在不同土壤中,盐分的作用也各不相同。可变电荷土壤中盐分的加入对电位的影响比较明显。从土壤pH的影响可以区分出三个不同的影响范围:酸性区、偏酸和中性区、碱性区。在酸性区和碱性区,铝电极电位随pH升高而变负,两者呈显着的线性关系;在偏酸和中性区,电位呈现一个平台,pH的变化不能明显改变铝的电极电位,同时,不同土壤出现电位平台的pH范围也各不相同。
    7  15N标记绿肥喂猪后还田的转化和效益的研究
    何电源 廖先苓 周卫军
    1994, 31(3):277-286.
    [摘要](1953) [HTML](0) [PDF 666.30 K](2528)
    摘要:
    本文用15N标记绿肥与无N淀粉配制成饲料喂猪,猪体平均回收饲料15N 23.51%;猪粪回收15N 23.85%,猪尿回收15N 28.76%;饲料绿肥N的总回收率为76.12%。猪粪、尿还田,水稻全株对N的回收分别相当于饲料绿肥N的3.75%和7.25%.其中转化至稻谷的分别为2.51%和4.82%.以经济产品计算,猪体和稻谷共回收饲料绿肥15N 30.84%,比15N绿肥与尿素配施还田稻谷回收的绿肥N(为26.65%)相对地高15.7%.
    8  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对滨海盐土土壤生物量态氮及土壤供氮特征的影响
    沈其荣 余玲 刘兆普 茆泽圣
    1994, 31(3):287-294.
    [摘要](1999) [HTML](0) [PDF 535.25 K](2844)
    摘要: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滨海盐演化土上蚕粪与无机氮肥(碳铵和尿素)的施用对土壤生物量态氮和土壤供氮特征的影响,指出(1)施肥均能明显地提高土壤生物量态碳和生物量态氮的含量,蚕粪与无机氮肥配合施用比化肥单施或蚕粪单施更能增加土壤生物量态氮含量;(2)土壤生物量态氮是土壤氮素转化的重要环节,也是土壤有效氮的重要组成部分;(3)土壤生物量态氮的消长与土壤的供氮特征关系极为密切,只要前期有强烈的微生物固持无机氮肥过程,则中、后期势必会发生无机氮的释放过程,这一点对麦类作物生长发育极为重要;(4)蚕粪能有效地提高无机氮肥的利用率,尤其是碳铵,由于在滨海盐渍化土壤上氨的挥发很严重,因此,寻求与无机氮肥相配施的合适的有机肥料种类是提高滨海盐渍化土上氮肥利用率的最有效途径。
    9  陇东和陇中黑垆土的发生与演变
    胡双熙
    1994, 31(3):295-304.
    [摘要](1988) [HTML](0) [PDF 2.75 M](2845)
    摘要:
    前人认为,我国黑垆土是在现代草原环境条件下形成的[1]。我们通过对陇东和陇中黑垆土理化性质分析,14C年代和孢粉组成的测定,认为这里的黑垆土是由深色埋藏古土壤层和浅色表土覆盖层叠加构成。剖面呈两段性构造。古土壤层由晚更新世晚期开始发育,主要成壤于全新世中期,具有与现代成土环境不相符合的深厚腐殖质蓄积层、理化性质、孢粉成分等残遗埋藏特性。浅色表土层是全斩世晚期气候转向旱型化条件下发育的土壤,其性质和现代成土环境保持一致。黑垆土的这些特性,仅用当前草原成土环境不能完全解释其基本属性,应从第四纪晚期环境变化和黄土物质的不断沉积和加积,才能阐明黑垆土的古土壤的变质作用和黑垆土上下层段的异质特性。
    10  黄土与古土壤中重金属的存在形态及风化成土作用对其影响
    孙继敏 文启忠
    1994, 31(3):305-311.
    [摘要](1958) [HTML](0) [PDF 455.12 K](3624)
    摘要:
    本文采用了七步连续萃取方法,研究了洛川黄土剖面黄土与古土壤中Fe、Cu、Zn、Co和Ni五种重金属的存在形态。结果表明:黄土与古土壤中上述元素主要存在于残余态和晶形、无定形氧化铁的结合态中,而且线性回归分析表明Cu、Zn、Ni与晶形氧化铁之间存在正相关;Cn、Co、Ni与无定形氧化铁之间存在正相关;黄土风化为古土壤后,碳酸盐结合态的重金属几乎全部释放,而晶形、无定形氧化铁结合态的重金属则相对积聚,其它形态变化不大。因而黄土风化为古土壤后,与晶形、无定形氧化铁结合的重金属含量增加是古土壤相对于黄土重金属增加的主要原因。
    11  浙江省石灰土光谱特征及其自动识别分类技术研究
    王深法 蒋亨显 王人潮
    1994, 31(3):312-321.
    [摘要](1675) [HTML](0) [PDF 701.12 K](3053)
    摘要:
    本文通过石灰土专题调查,室内土壤光谱测定及其特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壤光谱自动识别分类方法的对比试验。明确了浙江省石灰土的四个土类、六个土属的光谱特征分异规律;提出了一种参数少、运算量小、精度高的光谱自动识别新方法——分层提取判别法。
    12  土壤流失量遥感监测中GIS像元地形因子算法的研究
    卜兆宏 唐万龙 潘贤章
    1994, 31(3):322-329.
    [摘要](1745) [HTML](0) [PDF 529.51 K](2924)
    摘要:
    GIS像元地形因子的算法,是土壤流失量遥感监测中的关键技术。对于其算法原理、应用程序、应用结果和应用精度,本文作了介绍和讨论。经实际应用表明,GIS像元地形因子算法虽比图斑地形因子算法的运算量大和较复杂,但它有较严密可靠、较高的应用精度和较好的自动化程度。因像元坡长几乎相等而忽视或视像元坡长因子为相同的常数,都将导致流矢邑监测的重大错误。
    13  全国土壤普查科研项目成果简介
    席承藩 章士炎
    1994, 31(3):330-335.
    [摘要](2161) [HTML](0) [PDF 2.47 M](3992)
    摘要:
    1979年起,执行”六五“重点科研项目全国土壤调查制图时,受到中央重视,国务院发专文要求开展全国土壤普查。该项目由基层(乡)做起,逐级汇总成县、地、省级土壤报告与图件。各省分别完成分省土壤专着与系列分省图件;全国已汇总成:《中国土壤与土壤资源”专着与六本分大区《中国土种志》及1:100万全国土壤图与1:400万土壤系列图。并对全国土壤资源按质与量(面积数)分别论述其合理开发利用。
    14  潴育性黄泥田肥料效应函数研究
    曾希柏
    1994, 31(3):336-339.
    [摘要](1343) [HTML](0) [PDF 257.55 K](2540)
    摘要:
    肥料效应函数的研究,我市是从1985年开始,通过5年多的研究,已经获得了大量的原始数据资料,为我市优化配方施肥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本文是笔者5年多来在板页岩发育的漪育性黄泥田中的试验结果的整理,现简报如下。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