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第36卷第4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 论文

    1  低盐基土壤K、Ca、Mg的交互作用对水稻生长与养分吸收的影响
    陈际型 宣家祥
    1999, 36(4):433-439. DOI: 10.11766/trxb199801070401
    [摘要](2143) [HTML](0) [PDF 2.54 M](2613)
    摘要:
    本文研究了我国南方的低盐基土壤施用K、Ca、Mg对水稻生长、养分迁移和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盐基土壤NP基础上施K,随K用量增加到一定量,水稻生长受阻,生长量和产量有下降的趋势。NPK肥基础上施Mg生长量随之增加;NPK肥基础上Ca、Mg一起补给,产生协同作用,使水稻生长量明显增加。阳离子交换树脂模拟试验表明,K-Mg、K-Ca和Mg-Ca在养分向根迁移过程中即存在正的交互作用。盆载试验表明,在水稻养分吸收过程中K-Mg和Mg-Ca通常表现为颉颃作用,但K-Ca-Mg的结合施用,增加养分的总吸收量,显示协同作用。这可能是由于K-Ca-Mg的结合促进了稻根生长和养分吸收之故。另外,本文还探讨了利用K-Ca-Mg的三角交互作用减少K的需求量的可能性。
    2  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对冬小麦根系和旗时衰老的影响
    姜东 于振文 许玉敏 余松烈
    1999, 36(4):440-447. DOI: 10.11766/trxb199803120402
    [摘要](2045) [HTML](0) [PDF 527.74 K](3408)
    摘要:
    采用土柱载培试验方法研究了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对冬小麦根系和旗叶衰老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有效地降低了根系和旗叶的膜脂过氧化作用,提高了活性氧清除系统的超氧物歧化酶的活性;增强了根系活力,提高根系干重特别是40-100cm土层的根系干重;降低了旗叶光合速率的衰减率,延缓了根系和旗叶的衰老,提高了粒重、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增加了籽粒产量。
    3  黑土-春小麦中三种化学氮肥的去向
    金翔 韩晓增 蔡贵信
    1999, 36(4):448-453. DOI: 10.11766/trxb199712090403
    [摘要](2007) [HTML](0) [PDF 390.84 K](3054)
    摘要:
    15N田间微区试验研究了黑土-春小麦中作基肥施用的尿素、碳铵和硝酸钾三种氮肥的氮素去向。试验设在黑龙江省海伦市郊区,氮肥用量为纯N75kg/hm2,施肥深度为10cm。结果表明,硝酸钾和尿素的氮素利用率相当,分别为58.4%和55.9%,显著高于碳铵(42.6%)。硝酸钾在土壤中的残留率(28.7%)显著低于碳铵(38.8%)和尿素(38.2%)。氮素总损失在5.8%~18.6%之间;碳铵的损失显著大于尿素,硝酸钾的损失则介于之间(12.9%)。氮肥的激发效应较弱,三种氮肥的表现激发量都不高。试验结果还表明,小麦吸收的氮素中来自肥料氮的比例约为1/3,而以土壤来源氮为主。
    4  小麦和玉米中后期大量元素叶面施用的生物效应
    徐国华 沈其荣 郑文娟 唐胜华 史瑞和
    1999, 36(4):454-462. DOI: 10.11766/trxb199712250404
    [摘要](2072) [HTML](0) [PDF 2.66 M](3502)
    摘要:
    采用盆载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小麦和玉米叶面10g/L尿素、10g/LKH2PO4和5.4g/LKCl及其配合施用的一些生理效应。叶面施用尿素,尤其是N,P和K的配合施用可显著延缓两种作物在拔节后其根系活力的下降。叶面追肥增强了两种作物功能叶的生理活性,在N,K或P+K三者之间,尿素的效果较佳。三者的配合施用是最大限度延长叶片寿命的措施。作物后期喷尿素+KH2PO4能显著增加小麦和玉米的籽粒产量。叶面施用N、P、K肥不仅提高了作物体内N,P,K的含量,而且改变了它们在不同部位的分配,促进N素向籽粒运转,10g/L尿素+10g/LKH2PO4处理可分别提高小麦和玉米籽粒的蛋白质含量的绝对值22g/kg和4.9g/kg。
    5  根表铁氧化物和缺铁根分泌物对水稻吸收镉的影响
    刘文菊 张西科 张福锁
    1999, 36(4):463-469. DOI: 10.11766/trxb199803150405
    [摘要](2375) [HTML](0) [PDF 454.23 K](3570)
    摘要:
    在人工光照植物培养室中采用营养液培养方法,研究了不同镉浓度条件下,水稻根表沉积的铁氧化物及缺铁根分泌物对水稻吸收镉的影响.结果表明:(1)水稻根表沉积的铁氧化物对其生长介质中的镉有富集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水稻对匐镉的吸收。水稻生长的铁营养状况不同,则地上部镉含量不同,地上部镉含量达到最大峰值时根表铁氧化物的数量也不同。(2)当根表铁氧化物数量一定时,随着营养液中镉浓度的增大(镉的处理浓度为0、0.005、0.05、0.5mg/L),水稻根表镉富集量和植株地上部镉含量均呈增长趋势。(3)缺铁预培养的水稻地上部钢含量高于加铁预培养的植株,说明缺铁水稻根分泌物可促进镉的吸收,但生长介质中镉的处理浓度不同,根分泌物的作用程度不同。
    6  土壤有机矿质复合体研究──X.有机矿质复合体转化的初步研究
    侯惠珍 徐建民 袁可能
    1999, 36(4):470-476. DOI: 10.11766/trxb199802180406
    [摘要](1904) [HTML](0) [PDF 481.50 K](3325)
    摘要:
    本文研究铁键、铝键、钙键复合体与溶液中Ca2+、Fe3+、Al3+金属离子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复合体上键合的Fe3+,不能被溶液中的Ca2+、Al3+置换,复合体上键合的Al3+仅少量被Fe3+、Ca2+置换进入溶液,复合体上键合的Ca2+则可较多地被Al3+、Fe3+置换进入溶液,置换的量与pH及粘土矿物类型有一定关系,尽管复合体上键合的Fe3+、Al3+、Ca2+等难以被置换,但溶液中的Ca2+、Fe3+、Al3+等金属离子仍可与胶体络合。
    7  腐殖酸对矿物结合汞活性的影响──Ⅰ.腐殖酸对矿物结合汞挥发活性的影响
    姚爱军 青长乐 牟树森
    1999, 36(4):477-483. DOI: 10.11766/trxb199806180407
    [摘要](2028) [HTML](0) [PDF 2.50 M](3247)
    摘要:
    挥发试验结果表明,试验条件下,富里酸能极显著地促进Fe2O3-Hg,MnO2-Hg与高岭土结合汞的挥发,对膨润土结合汞和碳酸钙结合汞的挥发则表现抑制作用。棕色胡敏酸能促进各矿物结合汞的挥发。灰色胡敏酸影响最为微弱。腐殖酸对矿物结合态汞挥发性的影响与其对汞的络合容量与络合稳定性,矿物对汞的吸持特性,以及矿物与腐殖酸的作用特性密切相关。
    8  水分类型对土壤排放的温室气体组成和综合温室效应的影响
    蔡祖聪
    1999, 36(4):484-491. DOI: 10.11766/trxb199803220408
    [摘要](2180) [HTML](0) [PDF 522.23 K](3656)
    摘要:
    实验室研究表明,土壤排放出的温室气体(CO2、CH4和N2O)组成及总量显著地受土壤水分类型和施用秸秆的影响。连续淹水条件下,土壤仅排放微量的N2O,但排放出大量的CH4和CO2;好气条件下,土壤不排放CH4,但排放出大量的N2O;虽然淹水的土壤排水促进N2O排放,但显著抑制CH4的排放,淹水好气交替处理的土壤其排放的CO2、CH4和N2O均在好气和连续淹水之间。根据各种温室气体产生温室效应的相对潜力,计算土壤排放的温室气体的综合温室效应表明,连续淹水条件下,土壤产生的总温室效应最高,淹水好气交替处理的土壤产生的总温室效应最小。实验结果说明,人为因素对土壤的干扰可以显著地改变土壤排放的温室气体组成和产生的综合温室效应。
    9  赣南富稀土景观中稀土元素的土壤地球化学特征
    高效江 章申 王立军 王玉琦
    1999, 36(4):492-498. DOI: 10.11766/trxb199807220409
    [摘要](2190) [HTML](0) [PDF 435.93 K](3406)
    摘要:
    选择赣南富稀土矿区典型环境地球化学景观,研究了稀土元素在土壤中的含量、分布及赋存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在各单元景观的土壤中稀土元素的含量分布具有规律性。土壤中稀土元素的分布模式继承了母岩的特征,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但Ce在残积景观和堆积淋溶景观的土壤中呈现正异常,而在水上景观土壤中出现Ce负异常。稀土元素在各单元景观土壤中的赋存形态特征也不同。总体上,稀土元素主要以可交换态和有机结合态(主要是松结有机态)形式存在于矿区土壤中,具有很高的活性。
    10  南亚热带丘陵湿润铁铝土结构退化及其机理
    钟继洪 谭军 郭庆荣 骆伯胜 卓慕宁 黄湘兰
    1999, 36(4):499-509. DOI: 10.11766/trxb199801200410
    [摘要](2125) [HTML](0) [PDF 742.25 K](3372)
    摘要:
    本文探讨了南亚热带丘陵湿润铁铝土结构退化过程特征及其机理。结果表明,与地带性自然植被下丘陵湿润铁铝土比较,次生植被或人工植被下丘陵湿润铁铝土结构退化现象明显。表现在表土砂化,即砂粒含量相对增加,粘粒含量相对减少;土壤结构稳定性下降,主要体现在较大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减少;土壤孔隙性变差,主要体现在容重增加和较大孔径的孔隙减少。对自然湿润铁铝土而言,容重增加、较大孔隙减少更为明显;对耕型湿润铁铝土而言,土壤结构稳定性下降,表土砂化更为突出。数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养分贫瘠化,特别是有机质减少,是丘陵湿润铁铝土结构退化的主要内在因素。
    11  基本农田信息系统的建立及其应用──Ⅰ.耕地地力等级体系研究
    张炳宁 张月平 张秀美 刘宝喜 刘林旺 徐茂 王绪奎 沈其荣
    1999, 36(4):510-521. DOI: 10.11766/trxb199810270411
    [摘要](2468) [HTML](0) [PDF 645.95 K](4790)
    摘要:
    本文以高邮市为评价区,建立了GIS支持下的基本农田信息系统,对拥有的资料进行系统的动态的管理;应用相关分析、因子分析、模糊评价、层次分析等数学分析原理,选择评价要素、构造层次结构、建立单因素评价模型以及计算单因素的权重,建立了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耕地地力等级评价的方法。评价结果表明: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完全依据耕地自然要素评价地力,由此获得的评价结果既克服了凭经验确定分级指数主观方法的弊端,又避免了纯数学方法带有较大盲目性的弱点,能更准确地反映耕地的地力等级差异。
    12  江西省余江县土壤信息系统建造研究
    潘剑君 靳婷婷 孙维侠
    1999, 36(4):522-527. DOI: 10.11766/trxb199805040412
    [摘要](2244) [HTML](0) [PDF 2.35 M](3318)
    摘要:
    介绍了江西省余江县土壤信息系统的建造框架及内容,讨论了土壤信息系统的建造技术,特别是有关土壤属性的编码技术和图形线划的数字化仪输入技术,进行了土壤信息系统的土壤数据处理和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13  不同生物治理措施对赤红壤抗蚀性影响的研究
    杨玉盛 何宗明 陈光水 陈永宝
    1999, 36(4):528-535. DOI: 10.11766/trxb199802200413
    [摘要](2289) [HTML](0) [PDF 538.42 K](3658)
    摘要:
    采用营造大叶相思水土保持林和种植荔枝、龙眼、杨梅等果树的措施治理严重退化赤红壤,对不同治理措施及对照的土壤抗蚀性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不同生物措施治理后土壤抗蚀性大小顺序为:27年生杨梅(T23);6年生大叶相思(T12)、28年生的荔枝(T21)、龙眼(T22)和6年生荔枝(T11)。采用受蚀性指数EVA、土壤有机质、结构体破坏率、大于1mm水稳性团粒含量以及侵蚀率,能较好地表征赤红壤抗蚀性。在果园中引进以豆科为主植被覆盖地表,是提高严重退化赤红壤治理与合理开发综合效益重要措施之一。
    14  不同雨强条件下黄土性土壤养分流失规律研究
    康玲玲 朱小勇 王云璋 吴卿 魏义长
    1999, 36(4):536-543. DOI: 10.11766/trxb199801160414
    [摘要](2271) [HTML](0) [PDF 483.32 K](3312)
    摘要:
    本文利用室内人工降雨模拟装置,通过坡面小区试验,初步分析了不同雨强条件下黄土性土壤养分流失的规律。结果表明:土壤养分主要是以不溶态的形式随泥沙迁移,随径流迁移的可溶态养分很少;不同形态的养分在泥沙中有富集现象;养分流失量与雨强成正比;同一雨强条件下,土壤流失量与养分流失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15  玄武岩发育土壤的磁化率及其机理解析
    卢升高 张子玉 俞劲炎 张卫国 俞立中
    1999, 36(4):544-550. DOI: 10.11766/trxb199808130415
    [摘要](2397) [HTML](0) [PDF 471.07 K](3058)
    摘要:
    应用矿物磁测技术和X-射线衍射分析对浙江和云南玄武岩发育土壤的磁化率(χ)机理进行了研究。浙江玄武岩发育土壤的χ为100×10-8~500×10-8m3/kg,云南玄武岩发育土壤的χ500×10-8~2000×10-8m3/kg,合成针铁矿的χ为31.99×10-8m3/kg,赤铁矿χ为84.5×10-8m3/kg,且合成氧化铁的χ随氧化铁的铝替代量增大而增加。土壤的磁性参数和X-射线衍射分析证明,云南玄武岩发育土壤的χ主要由超顺磁性态(SP)磁赤铁矿和磁铁矿贡献,浙江玄武岩发育土壤的χ由原生和次生的磁铁矿和磁赤铁矿贡献,且赤铁矿对土壤x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16  植物有机营养无菌培养试验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吴良欢 陶勤南
    1999, 36(4):551-558. DOI: 10.11766/trxb199801140416
    [摘要](2122) [HTML](0) [PDF 2.61 M](3599)
    摘要:
    本文对植物有机营养研究中无菌培养实验室的结构、功能作了描述,对有机营养无菌水墙液的配制及无菌苗的筛选和培育方法作了检验。用此无菌培养试验法进行的水稻有机氮营养试验证明,水稻能直接吸收根际营养液中的氨基酸。在频繁更换营养液的培养条件下,等氮量(N 10mg/L)有机、无机氮对水稻的营养效果依次为甘氨酸态氮(无菌条件)>谷氨酸态氮(无菌条件)>铵态氮(无菌条件)>铵态氮(常规条件),反映出有机、无机氮种类及无菌、常规试验条件对水稻氮素营养的影响。
    17  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土地荒漠化程度的土壤评判指标确定
    刘刚才 刘淑珍
    1999, 36(4):559-563. DOI: 10.11766/trxb199803300417
    [摘要](1853) [HTML](0) [PDF 296.61 K](2773)
    摘要:
    土地荒漠化是一全球性的严重环境恶化现象,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但什么样的退化土地才是荒漠化土地,土地荒漠化的发生发展以及程度和区划等问题的定量确定,至今未见有关报道[1,2]。金沙江干热河谷区自然资源丰富[3],但土地荒漠化严重,这一现象的定量认识更为重要。本研究围绕该区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包括土壤普查所能测定的指标)与其植被盖度(荒漠化程度的直观指标),以阐明该区土地荒漠化程度和预测的有关有效指标。
    18  油-稻轮作条件下土壤硫形态消长规律的研究
    胡正义 竺伟民 曹志洪
    1999, 36(4):564-568. DOI: 10.11766/trxb199805180418
    [摘要](1860) [HTML](0) [PDF 2.29 M](3372)
    摘要:
    土壤无机硫主要是水溶和吸附态SO42-,它能被作物直接吸收。有机硫是作物利用硫的主要来源,分为HI还原有机硫(硫酸酯)、碳键硫(C-S)和惰性硫。有机硫只有转化为SO42-后才能为作物吸收[1]。土壤硫形态转化规律室内培养和盆栽研究较多[1,2],田间试验研究较少,国外探讨了油菜一休闲制中土壤硫形态转化规律[3]。水一早轮作制是中国主要轮作制之一,该轮作制中土壤处于干一湿交替之中,土壤硫转化规律可能有其特异性。本研究选择油一稻轮作制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硫形态消长和分配规律。其结果将为评价土壤供硫能力和了解土壤硫肥力维持机制提供依据。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